连续三年水稻制种保持在3万亩以上,2024年制种面积4.01万亩,生产种子800万公斤,年均可供700万亩以上水稻用种需求……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贵州省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48余年的执着坚守。
岑巩县水稻制种始于1976年,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是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近年来,岑巩县聚焦粮食安全国家战略和农户增收,依托丰富的水田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抢抓国家种业发展战略机遇,锚定种业强县目标,将水稻制种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引主体、强支撑、优模式”的方式,在项目谋划、规划布局、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加工销售、科研攻关、政策资金争取等环节持续发力,统筹推进产业基地改造和提升工程。目前,已完成2.65万亩的土地整治等工程,全力推动水稻制种产业实现现代化、高产稳产。
“今年,我种植的90多亩又香优龙丝苗品种,还有五六天就能收割了,一般5台大型收割机1天就能全部收完,预计亩产鲜谷200公斤以上。”凯本镇平牙村制种大户白珍珍说,订单种植的又香优龙丝苗品种虽然产量不高,但价格较好,现在,村里建有种子产地初加工服务中心,收割的鲜谷就近运入该中心进行集中高效烘烤、筛选和初包装后,就统一销售给公司,不仅种田变轻松了,收益也有保障。
“根据全县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建设了11个种子产地加工服务中心,购置了烘干机105台,每天可烘干种子500余吨。现在,制种农户只需将收割的种子就近交到加工服务中心,由中心统一烘干、机选、包装,彻底改变了过去看天气收种的状况,确保了种子质量安全。”岑巩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延伸、提升、拓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不断厚植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1年5月,岑巩县与广西兆和种业合作,共同出资组建贵州兆丰种业,实施“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岑巩县依托资源与基地、聚焦企业与群众、紧扣创新与人才、突出品牌与推广,全力推动规模发展、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发展。
“现在,我们公司自种和从大户手中收购来的稻种,经过精选机高效除杂去瘪、全自动包装机进行小包装后,打上防伪追溯码等产品信息后,才销往省内外。”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龙说,“育繁推”一体化项目的实施,让岑巩实现了从传统代制的“麻布袋卖种”向精加工的小包装自主品牌转变,减少了市场中间环节,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
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岑巩县推行科技专家“巡回式”服务、农技人员“分片包干式”服务等套餐式服务,同时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地方特色保险”,全力打造“订单种植+标准化生产+统购统销”全产业链条,构建起以注溪镇周坪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以龙江河沿岸及岑江公路沿线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水稻制种发展格局,集中打造了腊恰畈、磨寨、祝坝、亚林等10个“千亩产业园”。
走进位于注溪镇周坪村的岑巩县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千亩种子产业园”田间生产环境信息监测系统为稻种生产装上了“智慧大脑”。
“以往,要了解水稻的生长状况,就必须亲自前往稻田进行实地查看。对于小规模种植,如十几亩的情况,人工还看得过来,一旦种植面积扩大到几万亩,这种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现在的这个检测系统通过整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技术,实现了对大面积稻田的有效监测。”岑巩县农技专家、高级经济师代国权说,系统长期采集并分析基地的气候、温度、湿度等数据,为水稻的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精准施肥施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24年,岑巩县累计培育制种“土专家”85人、有制种生产企业5家、制种专业技术干部295人,643户水稻制种农户共发展水稻制种面积4.01万亩,预计生产种子800余万公斤以上,总产值可达2.4亿元,产业惠及除客楼镇外的11个乡镇(街道)66个村1.8万户农户,并同步辐射带动周边的镇远、三穗、天柱、玉屏等地发展水稻制种2万亩以上,创造了“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山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见习记者 刘佳兴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