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力发展都市渔业 积极探索绿色新模式

2024-08-25 16:03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吕璐芳

九河下梢的天津,水资源丰沛,气候宜人,淡水鱼养殖历史悠久。按照天津相关规划,2025年,天津市渔业经济总产值将达到80亿元,水产养殖面积将达到100万亩。尾水在“三池两坝”系统中得到净化循环利用,池塘圈养让鱼儿在更加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而池塘工程化养殖则展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绿色的、现代化的生产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描绘着天津渔业养殖的新篇章。

天津市东丽区池塘工程化养殖现场。

来自天津全市的水产专家及养殖户进行现场观摩。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推动天津市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日前,来自天津全市的水产专家和各区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养殖户一同走进天津市东丽区金鑫养殖有限公司。天津市农业系统在这里组织召开天津市2024年度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现场观摩暨 “五大行动”培训会议。

随着观摩活动的正式启动,大家迫不及待地涌入养殖区域,亲眼见证了“三池两坝”尾水治理、池塘圈养养殖、池塘工程化养殖等一系列先进模式的实际运作。这些绿色、健康、高效的养殖方式让众人眼前一亮,纷纷驻足细观,并热烈交流探讨。

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特别是“推水养鱼”这一方式,简直是为鱼儿们打造了一个豪华的水上乐园。“传统的池塘就像是一潭死水,鱼儿们在里面生活,水质容易变差,生长也受限。但现在,通过科学的推水系统,我们就像给池塘装上了心脏,让水体循环流动起来。这样一来,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大幅增加,就像给鱼儿们提供了充足的‘新鲜空气’,它们可以在更加健康、活跃的环境中畅游。”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推广科负责人姜巨峰介绍。“这种活跃的养殖环境不仅让鱼儿们生活得更加舒适,还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品质。鱼儿们在清澈、富氧的水中游动,就像是在进行日常锻炼,自然长得更快、更健康。同时,由于水质得到了改善,鱼儿们生病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在新模式、新设备的推广中,天津水产科研人员还针对地区的特殊风向、粪污收集模式等技术点做了适应性调整,让新型设备更适合天津地区淡水鱼养殖需求。

池塘圈养养殖。

来自全市的水产专家及养殖户对池塘圈养养殖进行观摩。

都市渔业发展,环保节水是新科研方向。“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管理,我们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有效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这不仅符合现代都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为天津市的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尤宏争介绍。在现场,天津市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为与会者们详细解读了每一种养殖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他耐心倾听并解答与会者的疑问,同时分享了养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心得。来自全市的养殖户代表们也积极投入,他们或拍照记录精彩瞬间,或认真聆听专家讲解,或亲自体验养殖模式,现场氛围异常热烈。

观摩活动结束后,会者们还参与天津市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工作交流暨“五大行动”培训会议。在会议上,来自各区的代表们争相发言,他们围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水产养殖用药的减量、水产种业质量的提升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天津市农业农村委渔业管理处处长陈凯表示:“这些模式有助于推动天津市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采用环保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了水资源和生态平衡。这样一来,我们的水产养殖业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还为社会和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家的发言中充满了对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热情和期待,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天津市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此次活动不仅为天津市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推动都市渔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会者们纷纷表示,他们将把这次观摩和交流的经验带回家乡,积极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