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在河南省邓州市美丽的湍河北岸,张楼乡大丁村的村民们正欢聚一堂,为丁氏家族6名大学新生颁发奖学金并加油祝贺,来激励学子们奋发有为。
“从小村里很多成功的前辈就是我学习的榜样,进入大学后我一定会继续加倍努力,争取考北大硕士,为我们村增光添彩。”村民丁秋烁今年刚被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她拿到村里发的1万元奖学金后高兴地说。
“奖学金数额虽不大,但是我们每年都会坚持发,为他们举办很隆重的仪式,相信每一位学子都会铭记心中。”大丁村党支部书记丁生红激动地说,“别看我们村只有2000多人,但从村里走出来的博士、硕士就有40多个,大学生有100多名,我们村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据介绍,大丁村有村民538户2208人,文化底蕴深厚,崇文重教一直是大丁村的优秀传统,文风鼎盛,好学成才。从明朝以来先后出知州以上官员50余人,举人1人,拔贡、岁贡等36人,廪生、增生等321人。近代以来,该村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100多个大学生,在当地被称为“博士村”。如今,这个数字仍在增加。
在大丁村村部的村史馆内,一面面红彤彤的“博士墙”“重点大学学生风采榜”格外引人注目,不少村民正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学习,他们拿着手机拍照录像,向亲朋好友们分享着家族的才俊。
“荣誉墙上展示的是近几十年来村子里考取的博士、硕士、大学生的照片及简介,它不仅见证了农家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历程,还激励着后来者坚定对知识的信仰,成了全村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学习地标’。”丁生红说,他们当中,有中国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个博士,与周恩来、邓小平一起在法国留学的丁肇青;有从美国归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者丁声树;有夫妻博士丁声蔚、宋烨;有兄妹博士丁伟、丁俊玲……
科学家、音乐家、医生、博士生导师、工程师……从大丁村长大,通过读书走出去的博士们,命运被彻底改写,许多人早已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不仅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更反哺家乡,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孩子从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都比较强,真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村从来不比谁家有车有房有钱,比的是谁家的孩子读的书多,比谁考的大学好。”谈起孩子的求学过程,丁秋烁的父亲丁茂脸上满是自豪。
“正是祖辈们好学成才的传统,为现在人才辈出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大丁村监委会主任丁光硕说,我们村的博士们,为家乡争光,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鼓励孩子多读书,再苦再累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有的一家就有三个大学生。每年高考和考研、考博时节,人们都在等待着孩子们再多考入几个名校,大家能给他们好好庆祝一番。
学子们的勤奋坚持,家人的爱心支持,村里的尚学风气,是大丁村培育人才的“秘技”。为了用好这笔宝贵“财富”,让崇文重教之风传播得更远,在村两委的积极推动下,该村健全完善应届大学生助学激励机制,建立奖学基金,村里尊师重教、奖教奖学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博士、乡贤、企业家关心家乡的教育发展、捐资助学,以新发展理念带动乡村发展,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村容村貌展新颜,文明新风满乡间。大丁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卫生先进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四星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邓州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和教育强市战略,示范引领弘扬崇学重教风尚,聚焦人才“引、育、留、用”不断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三年建成三所高中,持续推进“教育十六条”落实,连续开展两届“三名一优”评选活动,持续强化教育教学经费保障,各级党政部门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2024年高考,该市一本上线总数3931人,985名校录取116人,211大学录取474人,两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8名学生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
“相信未来邓州的‘博士村’‘硕士村’会越来越多,杰出人才也会不断涌现,成为邓州发展的‘后备人才’。”邓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刘红梅满怀信心地说,希望所有的孩子们好好读书,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乡村振兴汇聚人才力量,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盛志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