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宣汉县玉米高产攻关30年跑出三条“上扬线”

2024-09-03 14:2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葛羚羚

20世纪90年代初,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宣汉县在峰城镇龙泉村开辟了一块高山玉米高产实验田,通过改进玉米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创造了西南地区首个玉米“吨粮田”,并总结出“良、早、垄、密、肥、防”的“六字诀”,被业内誉为“峰城经验”。这场针对玉米的高产攻关一干就是30年。8月31日,四川玉米高产攻关30年成果(峰城经验)推介暨丘陵山区农机现场观摩会在宣汉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宣汉县持之以恒30年抓玉米高产攻关,跑出了三条“上扬线”。

看产量,实现三次跨越。自1996年峰城镇龙泉村以亩产1010公斤实现了玉米从低产到高产的首次跨越后,又继续向超高产发起冲锋,屡次刷新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2023年,该村2.68亩玉米平均亩产就达到1290.8公斤,实现了从高产到超高产的跨越。最让人称道的是,近年来,宣汉在全县大力推广“峰城经验”,玉米大面积单产由1995年的238公斤增长到了2023年的530公斤,实现了专家产量到大田产量的跨越。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专家为与会人员作介绍。

看技术,实现三次迭代。30年来,宣汉玉米高产的技术要领早已从“六字诀”的1.0版本迭代到3.0版本。2000年左右,宣汉开始探索“玉/菜”“玉/菌”“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实现了亩均产值的倍增,被称为“峰城经验”2.0版本;最近几年推进的第三次迭代升级,则聚焦于降本增效补短板。宣汉县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帮助下,引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和适宜丘陵山区的现代化农机,前者使每亩可新增玉米100余公斤,节约人工与肥料成本180元,新增收益180元左右;后者使得“巴掌田”“鸡窝地”不仅种起来也轻松了,仅机播一项,亩产就比人工栽培增产50.6公斤,而且节约劳动力成本180元,每亩节本增效300元左右。

宣汉县峰城镇龙泉村玉米收割机展示。

看模式,实现三次转型。在技术服务上,改单纯推广种植技术为全程跟踪指导,在推广方式上改单纯技术培训为专家大院、科技超市、数字平台等多功能综合应用,实现了技术推广模式转型。同时,宣汉培育了72家专合社,改农户单打独斗为“农户+种植大户+专合社”模式,实现了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在科技研究上,改单纯依靠本县技术力量为“内搭平台、外联院校”发展路径,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集聚国、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高端人才开展“四新”技术创新研究,实现了科技研究模式转型。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实习生 蔡维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