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客户端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图景的变迁绘成长卷,当下的落笔处,自是万千乡村水清树绿、生态宜居的秀美之景;若将目光回到画卷起笔处,75年前的这片乡土却是满目疮痍、破败脏乱之象——
那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衣无领,裤无裆,三餐光只喝米汤”,是华西村村民居住的“挡不住风、遮不住雨”的泥垛墙、茅草房,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真实写照。
当1949年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农民看到了拔除“穷根”、开启美好新生活的曙光;75年后,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照进现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乡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亿万农民群众。
从污染“避难所”到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
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期战争导致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临着经济建设和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巨大压力,由于毁林开荒等粗放的管理方式,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此后,我国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从1978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到2010年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农村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污染“避难所”,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民生之痛、民生之患。
20世纪50年代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道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即随着一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由低趋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如何解开库兹涅茨曲线的“紧箍咒”?这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时代之问。
1972年,我国参加了在瑞典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国开始审视自身和全球环境问题。次年8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正式启幕,农村环境越来越受重视。
“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将该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上,中国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政治报告。
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世纪难题摆在眼前,中国清晰地认识到,要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2005年初秋,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后,在“之江新语”专栏写到的那样:“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述,将生态提高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当的战略高度。
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逐渐形成,并于2018年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全面开启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农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一项项改革举措精准出击,一系列环境整治行动持续发力,万千农村开启“美颜”模式——
“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建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从沙海变林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面临“无鱼”之困的长江,通过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实施“十年禁渔”等举措,鱼类资源量比禁渔前上升25.6%;曾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千疮百孔”的祁连山,现已满山披绿,郁郁葱葱……
从环境“脏乱差”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夏,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水景生态演出《梦开始的地方》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首演。放眼望去,村庄粉墙黛瓦、青山相峙,水清岸绿、灯光绚烂,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
21年前的下姜,却是出了名的穷,村庄环境更是“脏乱差”。枫林港变成臭水河,山头被砍得光秃秃,到2003年,村里露天的厕所、猪圈、牛棚有150多个。下姜村原党支部书记姜银祥回忆:“全村到处都是鸡屎、猪粪。夏天的时候,苍蝇蚊子特别多,老百姓生肝炎、得痢疾、生传染病的也多。”
下姜村旧景曾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生活环境的缩影。污水、垃圾、露天粪堆随处可见,人畜共居、人无厕、畜无圈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村卫生条件差,村民健康堪忧,营造健康、干净的生活环境迫在眉睫。
2003年6月5日,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序幕,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走出了生态立村、美丽生财、村民共富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新路子。时至今日,“千万工程”经验已经从浙江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让万千中国农村实现华丽蝶变,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论”。
就拿厕所这件“小”事来说。“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半边”的老式旱厕,存在安全隐患,有传播疾病的风险。如厕事微,却关乎农民生活的体面与尊严,是提高农村卫生条件、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2015年4月,旅游行业率先推进“厕所革命”,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小厕所,大民生。如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卫生厕所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标配,农村生活品质和卫生水平向前迈进一大步。
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最突出的矛盾。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印发,全国农村动员各方力量,开启了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新进程。三年后,农业农村部宣布: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2021年11月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全面推开转向整体提升,进一步擦亮了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绿色底色。
在贵州省天柱县邦洞街道赖洞村,曾因污水、垃圾直排,导致鉴江河道堵塞、水质污染严重,每逢涨水必成灾。“经过源头治理,如今村里因河而富,漂流生意、生态旅游红红火火,农民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村党支部书记张绪标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像下姜村、赖洞村一样,一个个村庄从“面子”美到“里子”,实现从“脏乱差”到“强富美”的华丽转身。目前全国已有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通过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大清理、环境大整治,农村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广大农民生活在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健康安居之所,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粗放式发展到掀起农业绿色革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温饱需求尚无法满足,为了让百姓“吃得饱”,迫于农产品短缺的压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走了一条以追求高产为目标的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的发展路子。
21.9公斤,这是十年前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每亩8公斤,我国是欧盟的2.5倍,是美国的2.6倍。在数字背后,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等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使部分地区耕地出现板结、酸化等现象。此外,农用地膜“白色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叠加,农业自身污染效应逐渐显现。
“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和本色。2017年我国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2021年,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首部农业绿色发展的专项规划,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步伐,推动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按照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的原则,努力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广袤农村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大力减,农业生产过程更清洁——湖北于20年前拉开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序幕,如今,该项技术在全国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化学投入品逐渐减少。
高效用,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8%,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
强集约,农业产地环境得到保护——全国耕地平均等级比10年前提高0.35个等级,达到4.76个等级,相当于每亩地足足提升了35公斤的粮食产能。农业用水也更节省,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比10年前提高了0.05,年节水能力超过480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最显而易见的是优质农产品的增加。目前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已达7.8万个,助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更关键的是,良好的生态财富如阵阵春风,唤醒了乡村发展的蓬勃朝气。村容村貌美了,好生态变成“摇钱树”“聚宝盆”,推动乡村康养、生态旅游等消费日渐火爆;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精气神足了,乡村处处焕发蓬勃生机。
昔日人畜共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旧貌一去不返,而今乡村已是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画家吟咏描绘的乡村风光,在生活条件日益现代化的万千美丽乡村“重现”。透过历史的长河回望,75年间,这片乡土演绎了一场令世人惊奇的新时代“山乡巨变”;时间的画笔不停,这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长卷将继续绘下去、美下去。
1972年6月
我国参加了在瑞典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国开始审视自身和全球环境问题。
1973年8月
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农村环境越来越受重视。
1997年9月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3年6月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
2005年8月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7年5月
我国启动“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2018年
2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印发,开启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新进程;9月,“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11月,我国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
2021年
9月,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首部农业绿色发展的专项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系统安排;12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印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全面推开转向整体提升。
2023年
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4.1%,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不断提升。
2024年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