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青海化隆:一碗面蹚出致富“新路子”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漪婕
  • 作者:孙海玲
  • 2024-09-19 22:02:24

被称为“拉面之乡”的青海省海东市,不仅有着世界上的第一碗面,更有着接续不断的拉面匠人。20世纪80年代起,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人们就凭着拉面手艺走出“山门​”,进城创业。

起初,化隆人携家带口外出开店只为谋生,一家拉面馆在某个城市站稳脚跟后,就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合作方式,让亲朋好友也来开店。这种合作方式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大家纷纷开始投亲奔友,慢慢地,化隆人把拉面馆开到了世界各地。

走出去的人多了,县里以后的发展怎么办?2022年,化隆县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化隆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06年,马玉贵走出了家乡的大山,来到广州闯荡。如今,他创立了自己的拉面品牌,在广州、厦门、南京等地开了8家连锁店,带动同乡30余人就业。

“当时在广州看到餐饮行业都在进行品牌化发展,我就觉得我们青海拉面也该这么干,要敢想、敢干,终归要试试。”于是,马玉贵踏上了返乡创业的道路。

回到家乡之后,他用了半年的时间了解了县域农产品的销售情况,看到家乡好多企业的产品销量少、宣传力度不够,马玉贵主动和多家食品加工企业联系沟通,决定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推广和销售家乡的拉面相关产品。

现在,马玉贵每周都要在化隆县拉面电商中心“拉面大讲堂”内直播两次,不仅传授拉面技艺的理论知识,也在直播间进行实操,让全国各地的拉面人都能受益。“再回来,是一种来自内心的责任。”马玉贵笑笑。

和、揉、抻、拉,经过道道工序以及高温烹煮,一碗“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青海拉面就算完成了。

面匠正在制作拉面。孙海玲摄

“一清指的是汤要清澈见底,二白是面条要白而富有弹性,三红则是指辣油红润诱人,四绿说的是香菜和蒜苗的鲜绿点缀……”45岁的韩玉龙,从事拉面行业已经28年。

助力品牌打造、参与产品研发、组织技能培训……回到家乡后,韩玉龙一直致力于拉面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我和团队研制出了很多新的拉面品种,比如菠菜面、水果面、黑枸杞面等。”这些新品种不仅丰富了拉面的口味,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推动了拉面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现在我们馆子里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有时候真是忙不过来。”今年32岁的唐万萍正忙着招呼顾客。这位汉族姑娘在韩玉龙返乡创业初期便加入了进来,从最初的服务生到如今的拉面体验店经理,在她的身上,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水平,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我早就把拉面店当成了自己的家。”

如今,化隆县创造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百姓致富增收的路子,拉面经济返乡人士创业涉及23个行业,在化隆县开办的公司、合作社达1500个。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7月底,海东籍拉面人在全国开设拉面门店总数达到2.85万户,从业人员达16.9万人,遍布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的337个城市和马来西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营性收入91.06亿元、利润31.54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35.23亿元。

从邻里互助到传帮带教,从海东走出去的青海拉面产业不仅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是融入服务全国大局的特色产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