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辽宁花生重要病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现场成果展示评价会的现场,阜新县务欢池镇广民村的花生种植户武丙海向大家展示了应用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花生病害研究团队技术的成果。
“今年我种的品种是辽花608,使用了植保所提供的生防制剂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好还减少了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产量还有所提升。今年要不是雨水大产量一亩地能达到1000斤。”武丙海告诉记者。
花生是我国三大油料作物之一,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花生作为辽宁省第一大油料作物,全省种植面积达460余万亩,产量100多万吨,是继玉米和水稻后的第三大作物。辽宁省花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葫芦岛、阜新、锦州、铁岭和沈阳北部等辽西北地区,气候类型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区域,土壤类型多为砂壤土,上述地区气候和土壤类型均适宜花生种植。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辽宁省花生品质上乘,极具价格优势和出口创汇潜力。
辽宁省委、省政府已将辽西北地区列为花生种植的优势产区,产业地位大幅提升。同时,辽西北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普遍偏低、贫困人口较多,因此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已成为推动辽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因种植区域集中、连作普遍、品种相对单一以及雨热同步的气候类型影响,辽宁省花生病害病原基数上升趋势明显,病害大区流行形势日益严峻,造成的损失逐年加重。据统计,一般年份由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在20%左右,严重时可达40%以上,已成为辽宁省乃至我国花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此“辽宁小粒花生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协同创新”项目于2022年由省科技厅立项,由省农科院沙地所主持,省农科院相关研究所参与合作。旨在解决花生优质资源少、花生遗传基础狭窄,水、肥利用率低,花生品质差,病害日益加重、农残超标,本地优良品种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保品质保安全。
省农科院沙地所副所长王海新介绍,项目相继开展了资源引进和创制,花生新品种选育,水分胁迫,水肥一体化,花生与禾谷类带状轮作防风蚀降碳,辽宁花生不同区域的肥料种类、配方和土地保育措施,病原菌分离鉴定,生物防治,黄曲霉菌防治,适配机具甄选与研制等技术研究,明确了花生主产区宜机收高产优质栽培模式。构建了农机农艺高效融合的减损增效丰产技术体系。
在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上,开展花生水肥一体化、花生与玉米带状轮作防风蚀、花生优质高产的养分管理、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花生促早熟防霜冻等技术研究。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40%~60%,肥料减施增效技术节肥25%,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节约15%~20%。
在花生主要病虫草害发病机理及其防控研究方面,建立技术示范区2个。主要开展病虫草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如花生褐斑病、网斑病流行预警技术应用;花生褐斑病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花生病害生防制剂应用;花生—玉米间作模式控病技术应用;花生虫害轻简化技术应用;花生病虫草害化学防治技术应用等。
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王琦高度评价了协同创新的成果:“我们国家把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作为农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利于花生减少化学农药以及化学肥料的使用,对于高质量绿色花生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项目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首次挖掘出2个花生感病基因,对花生抗病分子辅助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此外,还研发出2种对花生病害具有良好防控效果的生防制剂,生物制剂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还有效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保障了食品安全。
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梁春浩向记者介绍,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花生病害研究团队在省委组织部“兴辽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科技厅“种质创新藏粮于技”专项计划、沈阳市科技局“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以及省农科院协同创新等项目资助下,自2016年以来以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为研究对象,以创新病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为研究目标,历经8年深耕,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辽宁省各级推广部门积极配合下,近五年在辽宁省花生主产区(阜新、葫芦岛、锦州、沈阳、铁岭)建立花生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26个,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500余万亩,实现增产16.38%,为辽宁省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花生产业发展壮大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