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三农头条 详情

农民日报客户端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乌蒙深处担使命,拔掉穷根奔共富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倪杨金子
  • 作者:唐旭 高晴
  • 2024-09-25 09:47:56

“你的酒叫什么酒?”

“岩博酒。”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要让老百姓喝得起,定位是‘人民小酒’。”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期间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与基层党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的对话。从那时起,总书记对脱贫产业的关心与牵挂便已穿越时空,深深印在余留芬心中。

翻阅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史长卷,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无疑是其中波澜壮阔的一页。2020年底,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华民族史无前例地完成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在这段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无数带领广大群众攻坚克难、脱贫攻坚的先进个人涌现出来。其中,在贵州西部崇山峻岭之中,带领岩博村村民“众志成城拔穷根”的余留芬,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2001年第一条进村路修通,2002年赎回1480亩岩博林场,2012年扩建酒厂……回望20余年峥嵘岁月,余留芬和与她一同拼搏的岩博村民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向贫困宣战,让几代人遥不可及的“致富梦”照进现实。如今,岩博村集体资产达1.22亿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29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从贫困潦倒到共同富裕的蝶变成为真实景象。

8月中旬,当记者见到余留芬时,刚做完腱鞘炎手术的她拇指仍缠着厚厚绷带,但一提到岩博村,立马来了精神。“我们走的是‘党建引领、村企合一、能人带动、人才强村、股份合作、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才能在2015年实现全面脱贫……”细细聆听,总觉得余留芬的说话方式朴实却内涵丰富,声音不大但语气坚定,不徐不疾间,将岩博村斗天斗地斗贫困的历历往事,完整呈现出来。

从修好“第一条路”开始

1989年,20岁的余留芬嫁到了岩博村。“下雨时要小心翼翼,生怕前一脚刚踩进泥潭,后一脚还要踩进牲畜的粪便。”余留芬拿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缓缓地说,“岩博村地处乌蒙山脉腹地,海拔1900余米。从前,路不通,电不到户,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村里当时有句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莫嫁岩博郎’。”

2001年,余留芬当选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一穷二白的岩博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1/3人口在温饱线下挣扎。“村子必须改变,要拔掉‘穷根’。”这是余留芬上任后下定的决心,更是对岩博人的庄严承诺。

上任7天后,余留芬决定要干件大事——修路。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她毫不犹豫拿出4万元个人积蓄。“在一次查看路基时,余书记不小心从山崖上摔了下去,腰椎粉碎性骨折。就凭这股执着劲,村里再没人质疑她了,我们下定决心,就要跟着这位女书记干。”村民肖权洋告诉记者。

就这样,历经3个多月苦干,一条宽4.5米、长3公里的进村路通了。岩博村交通闭塞的历史终于宣告结束,岩博村的父老乡亲第一次“直接”和外部世界连通起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余留芬决定从赎回村里的林场入手,重新思考村里的产业布局。

“哪来那么多钱”“赎回有什么用”“林场不赚钱,咱们的钱可就打了水漂了”……一波波质疑袭来,余留芬知道想要做通村民工作赎回林场,就要先让大家了解林场的价值。

2002年初,她带着班子成员上山一棵一棵清点林场树木,估算价值。“一上午时间,只清点了1/5的林地,光林木价值就远远超过了买林场的钱,大家底气足了,赎回林场的心才齐了。”余留芬回忆。

最终,岩博村村民集体筹资加借贷补齐了23万元资金,赎回了林场。村集体按照相关程序办理了林场间伐手续后,将木材出售给煤矿。这一年,岩博村还清了债务,村集体账户里8万元的净收入,标志着岩博村的发展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也进一步坚定了余留芬的信心。她开始一遍遍翻山越岭实地调研,一步步找出岩博村“土地少、种植结构单一”等贫困症结,提出“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随后几年,余留芬又带着村民修建了247平方米的村活动室和长达28.1公里的通组公路,慢慢建起了养殖场、酒厂、砖厂。岩博村的发展脉络随之清晰,并开始大踏步奔向脱贫的目标。

“人民小酒”为人民

党的十八大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贵州发展给予全面、系统的支持和部署。

“我知道,机会来了。看到国家对贵州发展的政策支持,我坚信岩博村和贵州未来的发展一样,无限广阔。”余留芬深知,对农村而言,只有产业起来了,村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彻底拔掉村里的“穷根”。

对于余留芬和岩博村而言,产业发展上最关键的转折就出现在2012年。随着国家对贵州白酒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余留芬开始带领广大村民扩建村里的岩博酒厂,并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

“技术要跟上。”酒厂扩建后,土法酿造肯定不行,余留芬首先从提高酿酒技术着手。“小山村酿的酒要有专业的人才,才能保证酒的品质。”幸运的是,余留芬认识了白酒专家季克良和酿酒专业博士黄永光,并得到了二人的技术指导,研发出独特的“清酱香”白酒。

与此同时,余留芬着手拓展岩博酒业产业链,鼓励群众种植高粱,并以高于市场近一倍的价格收购。酒厂产出大量酒糟,余留芬又推动养殖业发展,创办了规范化的岩博特种养殖场,解决村里的贫困户就业。

“现在家家户户条件都好了,酒厂里很多人都买了汽车,这样的生活在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已经脱贫的顾凤英一边喜滋滋地说着现在的幸福生活,一边拿上车钥匙,出发去酒厂上班。

作为老员工,顾凤英动作熟练、麻利,仅需15秒就能包装好一瓶酒。“以前在煤矿工作,辛苦不说还有风险。现在在酒厂,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块钱。”顾凤英说,她还打算让女儿回村工作。

据介绍,岩博酒厂扩建后,到2013年,岩博村集体经济超百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2015年岩博村实现脱贫。

党的十九大后,岩博酒业出产的“人民小酒”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人民小酒”销售收入从2017年的9600多万元跃升到2018年的3.2亿元,2021年实现了5.1亿元的突破。

如今,这瓶“人民小酒”不负“人民”二字,确实让岩博村及附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目前,岩博酒厂已带动1000余人就业,岩博村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96万元。

探索共富之路

在全国12.8万个脱贫村里,岩博村为何让人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选对了路子,建立起强大的产业,还因为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我们搞企业,不是为了让少部分人赚钱,而是要让所有的村民都富起来,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这一直是余留芬奋斗的目标。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余留芬提出通过资金入股、土地经营权入股、技术入股这几种形式让群众参与股份经营。对缺资金、土地、技术的农户,村党委则采取“集体抵押贷款、村民自愿认缴、企业偿还本金、群众偿还利息”的方式,帮助他们参与到发展中来。

为了扩大脱贫产业辐射范围,2016年,余留芬又申请组建岩博村、苏座村、鱼纳村和岩博生态公司联村党委。之后协调特惠贷1500万元,以普惠股形式让岩博、苏座、鱼纳三个村1012户村民全部入股岩博酒业。

岩博村还在村办企业专门设置了脱贫户就业岗,月平均工资达2300元;针对5户缺乏劳动力的群众,村党委用村集体资金为他们配送了“红色股份”。

在余留芬的带领下,村里涌现出一批勇于探索、积极致富的先锋人物,袁会英就是这众多佼佼者中的一位。

“余书记听完我创办养殖场的想法之后很支持,与村‘两委’商量后,把养殖场附近的空房无偿借给我使用三年。”袁会英回忆说。现在,袁会英成了村里的养鸡大户,年均收入约30万元。她办起了兴农合作社,将自己的鸡苗无偿送给有意愿的村民养殖,产蛋后保底回收鸡蛋,帮助村民解决销路问题。此外,她将自家养殖场中20多个工作岗位优先提供给村里脱贫户,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这种“你帮我,我帮他”的互助精神在村内薪火相传,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共富力量。

慢下来,才能行稳致远

如今,岩博村正飞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但余留芬却多想了一步,在此时提出转变以往的“快节奏”,要“慢下来”“稳下来”发展。

余留芬第一次想到“慢下来”是岩博酒商标被抢注的时候。

“岩博‘人民小酒’火了以后,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那时候我们的商标还没有注册下来,一些公司将岩‘博’,改成了岩‘搏’以此来申请注册商标,企图分一杯羹。”岩博酒业行政总监谢金平在向记者介绍的时候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还有买家在仿冒商那里买酒,交了保证金却迟迟收不到货,跑来找我们要说法。”

面对村民质疑时,余留芬没有沮丧;扩建酒厂资金链断裂时,余留芬没有气馁。但谈起艰难的维权之路时,余留芬红了眼眶。“‘人民小酒’就是我们岩博村的‘孩子’,我必须要给村里人一个交代。”余留芬说。虽然维权之路艰难,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与坚持,岩博“人民小酒”终于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品牌权益与形象。

“尽管这次维权胜利了,但我也明白了不能只想着把‘盘子’做大,更要把地基夯实。”余留芬反思,不只是酒厂,村里的其他产业现在在项目开始前,都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评估和法律方面的准备。

“慢下来”“稳下来”不只体现在夯实现有产业地基上,也体现在新产业布局上。

“岩博村四面山大草深,以前是贫困的根源,现在却是发展旅游业的好资源。”余留芬告诉记者,今年春天有不少游客被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吸引。“放在以前,我肯定马上把旅游公司开起来!”余留芬笑着说,“但是现在就会考虑更全面。比如先估算客流量建好公厕,游客入住的民宿要舒服,餐饮要有地方……”余留芬细细盘算着基础建设的内容和工期。“只有游客体验好了,才能真正把岩博村的旅游做起来。”她满怀期待地说。

记者手记

“不能辜负村民对我的信任”

一走进岩博村,心中关于“诗与远方”的诸般想象便有了具象化的表达: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柏油村道平整宽阔,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共同描绘出精致秀美的乡村画卷。

生活于此情此景的岩博村村民脸上,常挂着自然流露的幸福神情,他们对村中巨变如数家珍,也会热情地拉着来往游客去家里坐坐,话里话外也始终绕不开对一个人的赞美,那就是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温暖的笑容、谦逊的态度、乐观的心态……这是余留芬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而“不能辜负村民对我的信任”则是她反反复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细细品味20多年来的故事,最大的感受是这个身兼重任的村书记,既尽心尽力兑现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也竭尽所能实现自己内心的理想。崇山峻岭不仅塑造了她坚毅的品格,也使她对突破贫困藩篱、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迫切的追求。

20多年来,她把对公共事务的热忱和个人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在双重动力的推动下带领岩博村蹚出了一条可歌可泣的发展之路。

岩博村通过采取“村企联建”的方式重新组建了村党委,下设3个村组支部和1个企业支部,由党委来统筹村企之间的关系,从而搭建起汇聚各方发展动能的桥梁。

产业兴衰,关乎一个村子的未来走向,也包含了对一个村子文化内涵、资源禀赋、村民生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深刻认知。余留芬有胆有谋,将岩博酒业作为支柱产业,以此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一系列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实现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创业之初,余留芬就深谙公平、平等、共享等发展理念中所蕴含的长远动能,坚持创办岩博村民共有的企业,让所有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从曾经的“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到如今的“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岩博村实现了从“贫困落后的空壳村”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的华丽蝶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余留芬和她的岩博老乡还将收获更多精彩,创造更多奇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唐旭 见习记者 高晴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