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杲杲,驶过“十八弯”,翠山夹道来。福建省泉州市锦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便坐落在一片蔓蔓青色中,15000多平方米的出菇房跃然于野,生产基地内九台香菇菌棒自动生产线火力全开,一个个标准化菌棒顺着流水线有序上架,年产菌棒可达800万袋。
针对菌菇生产经营分散、管理粗放、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益差的情况,泉州市锦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完善的冷藏库和现代化数控食用菌菌包生产线,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菌包代加工和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保护价销售“四位一体”服务。
“我们做菌包,会通过合作社对购买菌包的菇农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跟踪技术指导,保价购回鲜菇,这样一来,农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还解决了后顾之忧。”泉州市永春县锦都食用菌合作社郭金书说。2022年以来,该合作社便享受到永春县政府食用菌社会化服务补贴,持续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带动山区村落400多户菇农进行香菇反季节生产。
同样,在有着“中国食用菌之都”美誉的古田县,菌包“托管”亦屡见不鲜。古田县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菇农提供菌包培育托管服务,与传统散户菌包生产模式相比,感染率控制在0.1%以内,远低于农户自行养菌的平均感染率8%。大部分农户采用优质菌种后,生产周期从60—90天缩短至45—50天,每年可多出1—2次菇、每个家庭可以增收5至10万元。
生产“托管”,全链“包圆”,小农户尝到发展“甜头”。社会化分工菌包新模式在福建各地落地开花,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利益链,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目前,福州、漳州、宁德等地菌包社会化服务模式渐趋成熟并推广应用,食用菌良种专业化生产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全省现有专业化菌包生产供应中心120家。
“社会化服务就是将成本和效益摆在农户面前,创新服务模式,改变传统经营方式,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起来,真正做到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账算给农民听。”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总站林登云说。
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生产服务,福建食用菌产业向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大步迈进,越来越多创新发展模式在实践和探索中基本成型,带领小农户踏上增收致富“快车道”。
菌稻轮作实现“一田双收”。福建多山区丘陵,发展农业更“惜地”。漳平市溪南镇下林村菌稻轮作示范片通过村统一流转土地20亩,建设钢结构“菌稻”轮作示范大棚20亩,实现产业提升,租赁给村民联片进行香菇与水稻轮作。农户各自支付田租并自主管理维护大棚,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缴纳每亩每年500元大棚建设服务费,该模式扣除高标准农田租金后可为村集体实际创收1万元。
在漳平、尤溪、邵武等菌粮轮作主产区,生产栽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较完善,既盘活了土地,减轻菇农劳动力和栽培生产力的投入,又实现菇农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双赢。
移动智慧菇房引领“新菇潮”。在漳州,以“移动智慧菇房”为支撑的“菌包专业化生产、企业技术服务、农户出菇管理”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成熟。漳州天宝镇田寮村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村里3处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及高架桥下,与云佳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打造“移动智慧菇房”集中示范区,通过集约经营管理壮大村集体经济。这种模式也将辐射福建各地,持续打通联农带农“最后一公里”,有力激活富民强村“一池春水”。
近年来,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论述,以资金引导为抓手,大力推动社会化服务落地落实,助力全省食用菌产业做大做优,打造示范样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龚玉 唐茜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