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由此起——青岛市城阳区乡村集成改革的实践探索

2024-10-30 13:42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暴佳然

秋风送爽,步行在青岛市城阳区前旺疃社区,依然满目青翠,步步是景。十年前的秋天,前旺疃村完成村改居,成立前旺疃社区,社区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年过去,前旺疃社区踩着改革步伐稳扎稳打,一步一步让村美民富的愿景变成现实。“去年,我们集体经济收入约为2290万元,社区统筹规划,在加强便民设施、绿化美化等投入之后,又加大了对村民福利发放的投入,让大家切实享受这些年来集成改革结出的果实。”前旺疃和美社区党委书记李春红表示。

近年来,城阳区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辖区内农村社区、村改居社区和城市社区同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如何实现“城”“乡”居民融合居住情况下的科学和谐治理?村改社区后,怎样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乡村社区如何建设、缩短与城市居住条件的差距?青岛市城阳区在经济改革、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基层治理等方面多线发力,以集成改革探索乡村振兴城阳路径,让群众切实感受发展带来的红利。

做强集体经济,让村民尝到致富果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青岛市城阳区吕家庄社区前的夜市一条街上就开始陆陆续续汇集起人流。待到夜色渐起,这里也渐渐成了城阳最热闹繁华的地方。“每天晚上都像过节一样热闹。”当地居民一句话道出吕家庄夜市的火爆。不可思议的是,一手打造起这座当地地标经济场景的吕家庄社区,是一个仅有着298户居民的农村社区,2023年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600万元。

从一穷二白到集体经济年收入千万,吕家庄社区的发展历程,用华丽的蝶变来形容再合适不过。“我们村地少、人也少,没什么资源能用来发展经济,倒退回40年前,村里不光没收入,还欠着10多万元的外债。”吕家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吕良简介绍,为了甩开穷根子,党支部带领大家不断探索出路。“2004年我们社区启动旧村改造,周边小商小贩日益增多,管理难度日益增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支部不停开会研究,最终转换思路,决定通过合理利用引导,把摊贩整合起来发展夜市,让‘问题’变资源。”2008年,吕家庄夜市正式由区政府批准建立。2019年6月,成立了“吕家庄夜市党支部”,这也是青岛市首个夜市党支部。同年6月,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吕家庄社区党总支联合周边6个党支部,成立了青岛城阳北曲商圈综合党委,成为城阳区首个商圈党建阵地。多年来,北曲商圈综合党委不仅为商家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政策咨询、纠纷调处等服务,还定期组织商圈成员单位,磋商年度促销计划,联合举办展销活动,接力拉动商圈人气指数。

近年来,吕家庄社区更是牢牢把握住地域文化的创新转化这一文旅IP的核心,在夜市专属mini博物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发掘一批富含吕家庄渊源的文创衍生品、小食店等,拓展消费新场景,打造街道夜间经济文化品牌,不但成为了社区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成为城阳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在青岛市城阳区,像吕家庄这样资源有限、但是在党支部强有力的引领带动下,走出振兴路子的村庄不在少数。位于棘洪滩街道的东毛家庄社区,由于临近水源保护地,发展路子比较受限。村民在村委班子领导下,围绕村里的林地做文章,齐心合力发展高效农业与乡村文旅。“我们紧跟政府改革政策步伐,盘活村庄闲置资源,通过资源入股、租赁形式引进绿沃川农业科技项目、创邦农业园项目和翠林云庄乡村乐园项目,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东毛家庄村支部书记李维佳向记者介绍。去年,东毛家庄在青岛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资产权属归位和账务分设,进一步赋能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以市场主体身份,更加专注集体经济发展。“‘政经分离后’,我们的集体经济组织第一次实现了自主融资,建设蟠桃园文旅项目,带动村庄经济再上新台阶。”李维佳介绍。

提升基层治理,让转型社区扎下和谐根

“我嫁到这里整整13年了,真的是眼见着我们社区从人人嫌到人人夸,不容易啊。”青岛市城阳区小寨子社区居民解品介绍,小寨子本是一个农村社区,但因为处于城阳中心地段,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该社区外来人口激增,加之管理跟不上,一度是当地有名的“问题”社区。

“我们社区人口超过1万,流动人口占比超六成。小区环境情况最差的时候,连个大门都没有,卫生环境更是差,垃圾都乱堆在单元楼前,苍蝇蚊子嗡嗡飞。”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张玉荀回忆,当年的小寨子,几乎每天都有入室盗窃、打架斗殴等案件发生,人心不安。

这样的社区还有救吗?2014年底,小寨子社区新一届“两委”班子成立,在街道和政府领导下,针对社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展开整治。“我们按照人防、物防、技防要求,社区配齐66人治安队伍,购置13辆两轮巡逻车、7辆四轮巡逻车进行24小时巡逻;安装了近300个监控摄像头,实现无死角全覆盖;对3500米社区围墙进行加固加高,安装铁蒺藜;为所有居民免费更换超C级锁芯、防拉栓,更换不锈钢单元门,确保门户安全……”一系列管理举措让小寨子社区治安环境逐步走向正轨。2016年,小寨子社区在城阳区率先试行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党建、治安、卫生、计划生育、物业等多项工作融为一体,社区治理再上一个台阶。

2019年,小寨子社区启动“智慧社区”建设,投资390余万元更换高清摄像头、智能停车等设备,实现智慧党建、智慧安防、智慧民生。“从2014年底到现在,将近十年间我们社区再也没有过案件纠纷,近十年保持着‘零案发’的纪录。”张玉荀介绍。

聚焦乡村建设,让群众脸上开出幸福花

小河蜿蜒流淌,山石黑松掩映,去往书院村的路上,风景如画。老乡指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树跟记者介绍:“这是杏树,春天开花可漂亮哩。”流水绕村、青山做伴,春日有花赏、夏秋有果收,这是独属于书院村独有的浪漫。

书院村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东汉末年经学大家郑玄讲学遗址康成书院坐落于此,村庄因此得名,社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却因为村子地处石门山西麓的山谷中,交通不便、发展一度非常落后。“我小时候,村里没有一条好路,一到雨天雪天根本出不了门,小孩出去上学都很不方便。”回首过往,社区居民邵延英忍不住感慨。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书院村也迎来蜕变的关键时刻。2018年以来,书院村在城阳政府支持下,投资50万元维修硬化进村道路9000平方米,同时完成了厕改、生活污水处理、弱电线路整治;投资30万元新建群众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新增健身器材12件套,投资25万元维修社区自来水管道3500米……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环境卫生方面,书院村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包组、组长包户指导机制,带头群众共同提升环境卫生。“俺们村的督查小组天天在巡逻,他们的带头下大家都不好意乱堆乱放了,现在村里干干净净的,我们心里也敞亮!”邵延英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大家比好争优,村里对每个家庭户的乡风文明开展绩效考核,年终根据全年评比情况给予小毛巾、餐巾纸等奖品鼓励。

人居环境质量与群众的幸福感切实相关。“我们在青岛市率先制定实施《城阳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三个行动’,全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大幅提升。”城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海涛介绍,2024年,城阳区创建惜福镇街道棉花村等3个省级、夏庄街道新民村等2个市级和美乡村,和美乡村整县制创建率达78.4%,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画卷正铺展开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