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榆林,草长莺飞,绿意盎然,田间地头玉米、土豆、谷子正在播进陕北这片黄土地里,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勃,忙碌有序的春耕春种图正徐徐展开,给这个能源之城增添了靓丽色彩和蓬勃朝气。
如今,榆林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农业大市,是陕西“新粮仓”。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位居全省第一;粮食总产量达253.9万吨,位居全省第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6.5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增速全省第二。
从种地不挣钱到抢着种
在榆阳区巴拉素镇巴拉素村,村民赵子亮正在自家高标准农田地里忙活。“我包了200亩地,去年纯收入20多万元,”赵子亮自豪地说,“瞧,地里的播种施肥机就是我自己买的,不光自家用,还能外包干活挣钱。”
“现在种地比原来轻松多了,旋耕、播种、除草、打药、收割全流程机械化,把人力解放出来了。”赵子亮说,“原来种地不挣钱,大家都不想种,如今种地挣钱了,想承包别人家的地还得抢,慢了还抢不上。”
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米海宁,同时也是包村技术员,正在田间指导农民耕种,他介绍:“增加种植密度、优选品种、水肥一体、病虫害统防统治、氮肥分次使用、全程机械化,我们用这六项技术一体推进现代化农业种植。”
在现代化种植引领下,巴拉素村党支部书记赵格平信心满满,“今年,我们整村推进3500亩玉米增密度种植,预计亩产量将达到2400斤。”
巴拉素镇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是典型的风沙草滩区。全镇有耕地10.3万亩,其中玉米种植7万亩。2021年,巴拉素镇开始全面推广玉米增密度种植,平均亩产增加300斤左右;2023年,平均亩产量达到2160斤,成为千亩吨粮田示范基地。
巴拉素镇持续把良田、良机、良种、良技和良策结合起来,推进玉米增密度提单产“吨粮村”和“吨粮镇”建设,让农田稳产高产,让农民增加收入。
近年来,榆林市大力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协同,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迈入50亿斤产粮大市行列,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以玉米为主,建成“吨粮田”40万亩,打造了一批产粮大镇。
从广种薄收到增产增收
榆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是对农业最大的挑战,是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难题。而改良农田、改变耕种方式、提升生产技术等,则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有效路径。
在榆阳区古塔镇罗硷村的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罗硷村党支部书记罗彦如正在地里查看墒情,农田刚刚被深翻,在这块农田里,即将种植高粱、玉米、谷子等农作物。
罗彦如介绍,这里干旱缺水,靠天吃饭,村民广种薄收,如今先进技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粮食丰收。去年,在该示范基地种植的高粱,平均亩产达到1300斤左右,谷子平均亩产达到700斤左右,且品质良好。
据榆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造全国一流的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榆阳区古塔镇镇罗硷村建立榆阳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园,该示范园采用全膜深沟探墒穴播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渗水地膜覆盖技术、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模式,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干旱缺水的问题。
在种植过程中,选用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应用新装备、病虫害统防统治、统一规划供种、农技农机相融合、实施社会化服务统一种植、科学合理轮作倒茬,推动榆林市旱作农业技术应用与发展取得新突破。
2022年起榆林市累计投入6.377亿元旱作节水专项资金,建成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项目区实现“三节两增”,亩均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增产20%、增收20%。
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有力保障,榆林在全国创新开展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马铃薯、山地苹果、蔬菜、羊子、玉米、畜牧渔业、小杂粮、动物疫病防控等8支技术体系团队,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和主导特色产业全覆盖。
从传统种植到生态农业
走进位于榆林城区北20公里处的金鸡滩镇金海村,好客的马艳美把记者引进她的家庭农场。走进桑葚园,一串串黑里透红的桑葚挂满枝头,迎着春日的阳光,在翠绿的枝叶中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桑葚油润、清香、酸甜适口,营养丰富。”马艳美娓娓道来,“成熟的桑椹能降脂降压、健脾养胃、乌发美容,现已被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农产品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开发功能性食品的优质原料。”
如今,马艳美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260亩,建温室大棚16座,农场从事芝麻香瓜、桑葚、杏子等特色设施果蔬种植,发展了休闲采摘、观光旅游、农家乐、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新产业,带动周边4个乡镇,100多户农民发展大漠绿色果蔬,户均增收3000-4000元。
每到周末节假日,马艳美家庭农场就吸引不少周边市民前来采摘、品尝,享受欢乐的采摘时光。
榆林市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加大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多种农事体验,多元化展示美好田园风采,吸引游客前往乡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榆林稳步培育农业主体,全市累计培育28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7家、市级188家。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1家,其中省级20家。全市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达18154家,农民合作社11071家,均位居陕西省前列。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榆林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2023年底,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0-5万元的村、5—10万元的村、10—50万元的村、50—100万元的村、100万元以上的村分别为25个、1569个、1061个、153个和161个,分别占总村数的0.8%、52.8%、35.7%、5.2%、5.4%。
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引水入厕、引厕入室”的原则,榆林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全市累计改厕29.97万座,普及率67.99%,全市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1个。
截至4月22日,全市粮播面积已经完成56.56万亩。迎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榆林人民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全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迈得铿锵有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