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阅读榜样|周益萍:办好公益书屋 文化润泽乡亲

2024-11-21 22:02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陈银银

 周益萍带着来书屋借书的孩子,给捐赠过来的图书盖章。 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益行图书”公益书屋内,周益萍正在认真整理读者还的书。“这里的书非常多,我看得津津有味。”不经意间,她在照片墙上看到小读者的留言,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今年是她开办公益书屋、推广阅读的第七个年头。7年来,她在自家打造“益行图书”公益书屋,分享阅读的快乐,鼓励引导乡村孩子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中收获成长。2023年,周益萍被评为全国“乡村阅读榜样”。

当阅读渐成“刚需”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80后”,周益萍小时候家里可读的书并不多,那时候她对书籍有一种“饥渴感”。“我和先生都是从农村考上重点大学的,在学校里我能明显感觉到,我和从小爱阅读的同学之间有差距。”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周益萍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她喜欢读名人传记,她说自己最钦佩的是像周恩来那样胸有大义、才华横溢却仍怀赤子之心的人。

  2011年,周益萍的双胞胎儿子出生。孩子们6岁那年,周益萍带他们去山东农村的一个同学家做客。她同学的父亲虽没上过几天学,但最大的爱好却是在农闲时读书,尤其钟爱国学经典。就连他的炕上也堆满了各种书。临别时,那位老人语重心长地对周益萍说:“大萍,以后要让孩子们多看书,尤其是要多看《论语》,看《论语》的孩子不容易走弯路。”老人的话,给周益萍带来很大触动。

  “2017年我一个朋友的父母到杭州来,我带着他们到富阳区的龙门古镇游览。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我们当地的历史了解得特别深入,比我这个本地人知道得多得多,由此我意识到自身知识储备的局限。”周益萍说,毕业多年,自己也需要通过进阶阅读来自我更新,给孩子们当好榜样、做好引领。

  周益萍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放着书籍,阅读触手可及。孩子们喜爱阅读,可进入学龄阶段后,家中藏书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那时候,她家住在杭州市富阳区的新常村,那里是城郊,开车去城里的图书馆借书,来回得一个多小时,周边临近村子也缺乏公共图书馆或阅读场所,于是在自家创办公益书屋的念头在她内心悄然萌芽。

  当阅读渐成“刚需”,2017年5月,在家人支持下,周益萍把自住房腾出一半面积,陆续投入几十万元给孩子们打造了一间书屋,命名为“益行图书”,意为“开卷有益,众善奉行”。周益萍在微信朋友圈热情洋溢地写道:“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提供更多适合的书籍,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我们建立了一个分享书籍分享爱的图书室。”2020年,“益行图书”搬到富阳区高桥南路,一如既往,初衷不改。

让更多孩子感受阅读的魅力

  “书屋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比如刘忠伟的两个女儿,年龄相差三岁,大点的孩子自己会看书,也经常带其他孩子来这看书。小的还不识字,姐姐就在那里给她讲,俩人看得津津有味,我在茶室能听到她们的笑声。那种天真的笑声,让我觉得做这件事太有意义了。”周益萍说。

  “益行图书”建成后,周益萍每年会花费上万元购书。此外,校友、同事、朋友、邻居等捐赠的图书包裹着爱心和善意从各处涌来,更坚定了她为孩子们阅读领航的决心。为鼓励更多孩子过来看书,周益萍走进周边学校、社区去宣传书屋,在微信工作群、社区妇联群、朋友圈发阅读倡议,还组建了读书群,分享好书,交流读书心得。

  有一回,周益萍走进儿子所在班级送书时,吸引了同学奇奇的注意。奇奇从小跟着修路的父母辗转在不同城市的工地,家中很少买课外书。“他刚来书屋时显得有些拘谨,但看着满架的图书眼睛里直放光。起初,他一周来一次,熟悉后,奇奇和妈妈每天都来,一个月能看几十本书。”周益萍说,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成了书屋的常客,有些孩子在寒暑假能看完近百本书。

  “益行图书”有各类书籍近万本。周益萍对每本书都精心挑选,“内容要健康有意义、可读性强。比如,有的书是学校推荐的必读书,有的书是孩子们口口相传的,也有身边朋友推荐的好书。”她认为,青少年还是要阅读经过时间淘洗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从一些基础性的作品开始,逐渐迈向宽阔和丰富。

  “益行图书”离附近小学大约10分钟路程,经常有孩子放学后三五成群来看书,遇到喜欢的他们就自助登记借阅。周益萍还鼓励孩子们当书屋管理员,主动向小读者荐书,“大家相互影响,不仅有助于养成读书习惯,而且会变得更自信、有爱心。”

  图书室自建立以来,周益萍常年重复做着这样几件事,且乐在其中。每天下班后,就开始整理读者还回来的书,翻阅借阅记录,第一时间了解书屋情况。有些读者一段时间没来借阅,她会打电话过去,鼓励他们再来借阅;当有人捐书时,她就像为孩子们找到宝藏一样,兴奋地去搬书;她还把有爱心、有专长的朋友聚集起来,为孩子们开设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尽可能地给予每一个走进书屋的孩子以鼓励,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从自己所读的书中得到乐趣。周益萍说,她希望,未来离开父母走向远方的孩子们,始终有书相伴。

“第二课堂”助亲子共成长

  “阅读给我带来很多认知上的改变,最重要的一点是,阅读让我对日常生活有更好的感受力,也让我更加心平气和,有幸福感。”周益萍对记者说,“今年,我期望通过书屋也能带动更多家长爱上阅读,让身边更多的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用父母的努力和用心成就孩子的乐观好学。”

  读书是一个人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应试教育情境下,很多人一旦完成自己认为应该完成的学业、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就停止了读书和自我教育。而周益萍除了鼓励孩子们阅读,还积极推广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以身作则开展“第二课堂”,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号召大家一起读书,共同提升。

  “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之后成为母亲。在和儿时的朋友聚会时,我们认为,如今既要平衡好工作和家庭,也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周益萍说,为更好地提升自己,2014年她报了成人班,跟着老师学习书法和国画,也由此结识了很多其他行业同频的朋友。

  “我身边不少朋友在各自行业内都很优秀,而且多才多艺,我就发动他们来书屋开公益课。”周益萍说,面向孩子主要开设书画篆刻班、文学讲堂等,面向成人讲职业规划、理财、健康养生。

  在“第二课堂”,周益萍还会带领孩子们走进茶山体验采茶,走进富阳造纸厂了解千年造纸技艺,走进电力空间学习更多用电知识,走进律师事务所开启法制启蒙新体验,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珍贵的馈赠……让孩子们走进各领域参观学习,既丰富见闻、拓宽视野,让他们获得一份难忘的体验,也让孩子们学到各种实用的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书屋给大家提供了便利和服务,同时,我和家人的身心也在阅读和学习中得到了滋养润泽。”书屋创建7年来,周益萍和家人传递着爱、知识和温暖,也同样收获了鼓励、认可和感动。周益萍说,“每一次肯定、每一份善意我都会珍藏心底,作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创建益行图书是我人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事情之一,希望更多人和我一起,成为全民阅读的推广者、践行者和受益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现芳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