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德山高跷”火爆背后:传承加创新 出彩又“出圈”

2024-11-25 21:11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忆宁

保定“打鼓男孩”高浩然火爆全网,德山高跷会声名远扬!11月23日周六,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户木乡德山一街村,文化广场上的锣鼓声又早早响起,高跷会会长佟树泉正精心指导高浩然和小伙伴们练习基本功、新技法。场外,村民鼓掌喝彩,十几部摄像机、手机拍摄不停。

“最近每天都接待几拨来村里采访的媒体记者、‘网络大V’。”佟树泉说,高跷会每年在周边市县、京津地区演出100多场,视频网上播放量数千万,大伙传承和弘扬传统乡村文化的劲头更足了。

分村不分家,几代乡民坚守传承

从乡村到景区,都有德山高跷会的精彩足迹。小辉 摄

史料记载,这里的高跷会于清朝末年传入徐水、定兴、易县三地交界地的德山村,几代乡民接力传承,青壮年争相参与,连老人孩子都能耍上一段。1980年,德山村划分为一街、二街、三街三个行政村,但“德山高跷会”始终没有“分家”,名称不变,三村合办高跷会的传统沿袭至今。

56岁的佟树泉如今是高跷会的第四代传人,40年前他就受爷爷、父亲的熏陶,入会打武鼓。加之为人热心,爱张罗事,2000年被推举为会长。他时常放下自己鞋垫厂的生意,带着几十号人“出会”,不仅指导儿子、孙子敲锣打鼓,还义务教授周边村及邻县的青少年学习高跷技艺。

2018年,当时才两岁的村娃高浩然看到佟树泉的表演,一下就迷上了打鼓。5岁时,父亲带着他从十里外的定兴县张家庄来到佟家拜师。今年11月17日,德山高跷会在易县庙会演出时,8岁少年高浩然“气场大”“超有范儿”的打鼓视频热传网上,并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点赞、留言超过10万,火遍全网。

如今,德山高跷会已有本村成员70人,吸纳外村、外县演员20多人;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了像高浩然这样的爱好者百余人。德山三个行政村的百姓也自发捐款,采购服装、道具,守护高跷会发展。

在传承中创新,让群众百看不厌

佟树泉(右)指导孩子们打武鼓。李月英 摄

在徐水及周边乡村,“德山高跷”是百姓每年过春节、逛庙会必上的“文化大餐”。此外,高跷会还经常受邀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演出,广受欢迎。佟树泉说其中的秘籍是:坚守传统、不断创新。

例如,他们在沿袭高跷基本技法、角色定位的基础上,融入秧歌、杂技、现代舞蹈的展现元素;一角双人、一角单人灵活组合;在踩街、撂场演出时,与观众互动,共乐共融。群众大赞,“年年看表演,岁岁不一般!”

老、中、青、少齐上阵,青壮年登高跷献艺,老艺人、小演员徒步演出,以老带新,萌趣十足,观众乐不可支。

商场开业、企业投产、项目奠基……佟树泉翻看2024年百场演出记录,节庆商演占半数以上,还与省内多家景区合作,旅游旺季驻场演出。通过拓展文化市场,提升了高跷会造血能力,演职员每人每天还有百元收入。

“演员登上90厘米高的木腿,引逗腾挪、手眼身法,一演就是两三个小时,必须做到‘奇、险、稳’统一。”每次演出,佟树泉都提前安排好车辆、表演场地、参演阵容,并投保全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借巡演之机,还和其他团队、非遗传承人交流学艺,取长补短。

线上线下传播,高跷出彩又“出圈”

被推上热搜的“打鼓男孩”高浩然。李月英 摄

11月23日,把保定“打鼓男孩”推上热搜的自媒体博主“传统民俗-小辉”又到德山村。这位来自廊坊、拥有20万粉丝的“守艺人”义务跟拍德山高跷会已经两年多,并从高跷演员中带出了表演、直播兼备,圈粉2万的本土“网红”——“德山佐哥”,发布了许多爆款作品。

“小小年纪就能领会和呈现武鼓的精气神,实在难得”“这可比在家里‘躺平’玩手机强多了”“我也让孩子学打鼓,传承非遗文化”……“小辉”“佐哥”们的视频不仅带火“打鼓男孩”、德山高跷会,还引发众多关于中小学生教育成长的讨论留言。小浩然的父亲高强也感叹,孩子变得更加乐观自信、肯钻研、不怕苦,学习成绩优良。

高跷锣鼓响彻网上网下,德山村也迅速走红。佟树泉很是自豪,“当地是鞋垫制作专业村,演员们大都从事这项产业。平时在产品销售、用工用料方面相互帮衬,资源共享;到外地演出时,大家还成为家乡特色产业、旅游资源的代言人。”

文化浓,村庄美,产业兴。“村里打牌生事、邻里矛盾少了;高跷队员成为服务村民的信息员、致富带头人、文明乡风引领者;高跷会串村跨县演出,让交界地附近的三县(区)百姓们更加亲和。”户木乡党委书记王欣透露,区文旅部门正在抓紧调研,谋划扶持措施,意在让这朵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艳。

作者:刘柯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维福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