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镇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最大的农作物产区,烤烟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李国云是平远镇木瓜铺的一名烟农,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村里种烟的农户都喜欢叫他“李老师”。
李国云从二十多年前开始种烟,那时候家里只有两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如今,家中的五个子女都已经长大,三个孩子在外工作,还有两个小女儿在上学。说起为什么大家叫他“李老师”,李国云害羞地说,别人经常问他种烤烟方面的问题,他也乐意教,久而久之,大家就半开玩笑地这么叫了。
李国云在烤房卸下已烘烤好的烟叶
李国云也不是一开始就懂技术,除了烟站会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外,他自身也比较喜欢琢磨。有一次,他蹲在烟地里盯着一株烟看了大半天,旁人对此十分不解,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看看蓟马到底是从哪里开始啃食叶子,从哪片烟叶开始传“歪脖子病”的。在种烟的过程中,李国云除了学习“怎么做”,还会想知道“为什么”,也正是他的探究精神,让他比别人多掌握了一些烤烟生产知识。
李国云总是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从烤烟移栽到成熟采烤、烟叶分级,做起事来毫不含糊,传授经验也十分耐心。移栽时节,周边的烟农向他请教,地膜什么时候开孔比较合适,开晚了怕烫苗,开早了又怕天干不下雨。这时他会耐心地答道:“苗大开膜不会烫、天旱保苗用水灌、小苗不齐施偏肥,这三条是技术员教我的,我觉得有理,你可以试试这样操作。”
到了烤烟出炉的时候,烟站的技术员入户进行分级指导,到了李国云家,他会把周边的烟农一起叫来听,用他的话来说,“光我知道怎么分可不行,还有对街的王老头,他家老两口岁数大了,他家每批烤烟分好了我都会去看看,分得不合适的我都会跟他们说,互相帮助嘛。”
说起自己刚开始种烟的时光,李国云感慨万千。原来家里条件差,耙地深翻都是靠人力,自己和家人常常老早就去烟地里,也要做到天黑才回去。烤房是老式烤房,烧的煤炭,要是半夜没火了,一窑烟都会废。
但现在不同了,时代在更新,烤烟生产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也在不断完善。烤烟合作社组建了专业机耕队提供整地服务,烟站提出采用集中运输模式交售烟叶,后续又有采烤一体化服务、专业化烘烤队伍,再到现在的降解膜、电能烤房,整个烤烟生产流程越来越便利。
对于新事物和新技术,李国云总是带头试的那一批人,他很乐意尝试新的东西,也很喜欢向大家推广好的经验。“请专业机耕队省力,搞集中运输省时,有专业化烘烤省心,用电能烤房省钱……”李国云常和周围的烟农这么说,别人见他试过,烤烟种植成本和烘烤成本降下来了,最后烟叶收成不错,也就跟着学了。
闲暇之余,李国云还关注“七乡金叶”网络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生怕错过新的政策或是技术内容。烟株生什么病、打什么药,烟叶何时采、何时烤,以及不同成熟度的烟要用什么方法烤,他都知道。
今年,李国云家种植40亩烤烟,“加上地膜回收补贴、抗旱补贴等,扣掉请工、烘烤、浇水等零零星星的费用,今年收成不错,一年更比一年好。”李国云笑着说。
烤烟交售完后的时间里,地里是黄的,玉米枯了秸秆,路边的树叶也开始挂不住地往下飘。李国云把地里的烟秆打完、堆垛,坐在田埂上和周围人聊起种烟的点滴。在“李老师”眼里,向他请教烤烟生产技术的农户和他一样,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种好烟、创收成。
作者:左荫翰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