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融合酒与陶,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2024-12-14 10:5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倪杨金子

“成渝基酒出荣昌、天下美酒安陶装。”记者从12 月 12 日至 13 日召开的首届重庆荣昌陶坛(酒坛)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获悉,荣昌区将以“中国酒坛第一城”和“重庆第一酱酒”为定位,推动酒(酒坛)产业双轮驱动,全面融入“中国白酒金三角”,打造川渝最大的基酒基地、酒具配套基地、酒生产加工基地和名酒窖藏贮藏基地等“四大基地”,力争 2029 年建成百亿级酒(酒坛)产业集群。

荣昌陶与“中国白酒金三角”渊源深厚。茅台酒产地茅台镇的核心区“荣昌坝”及周边的荣昌东路、荣昌西路等地名,皆因荣昌陶长期“走茅台”,在储酒方面作用显著而得名。荣昌陶“走茅台”始于宋代,当时用于防止川盐遇水融化,后发现其对酱酒有催熟、提升口感等功效,遂在茅台镇广泛用于酱酒储存,荣昌人也被称为“红货客”。如今,荣昌安富街道作为“中国三大陶都”之一,有 11 家规模以上陶坛(酒坛)企业,产品主要为10公斤到1000公斤陶瓷酒坛、陶瓷酒瓶、玻璃酒瓶等,远销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古井贡酒等大型酒业集团。今年 1 - 10 月,规上工业产值达 8.3 亿,营业收入 8.1 亿元。

陶都千年窑火旺,昌州沃野酒飘香。荣昌不仅有好陶,更有好酒。荣昌酒历史悠久,其酿酒技艺可追溯至宋代,曾有“烧酒房”之称的安富出土大量宋代陶器酒具便是明证。明朝诞生“田坎酒”,清朝酒坊林立,形成系列酒品,民国时已畅销成渝,古蔺郎酒更是由荣昌商人邓惠川于 1907 年采用“凤曲法酒”回沙工艺生产的“回沙郎酒”发展而来。

“陶为酒之养,酒为陶之用。陶是好酒的保护神,没有陶就没有好酱酒。” 中国酱酒酿造专家、贵州酒文化传播大使、酣客酱酒创始人王为认为,荣昌是中国的三大陶都之一、中国最大的陶土矿源地,随着中国酱香型白酒市场份额的提升,荣昌陶产业应有更大的创新空间,探索实现更大的产业价值。

荣昌区委常委唐列介绍,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渝酒振兴”,荣昌地处成渝腹心,区位优越,周边贵州茅台、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古蔺郎酒等诸多名酒环绕,区域白酒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借助成渝两地联动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西南地区白酒全产业链,成为龙头白酒企业的合作商、白酒产业集群的关键一环,荣昌发展酒(酒坛)产业机遇满满。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表示,将按“九个一”发展思路推动酒(酒坛)产业能级跃升:锚定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分三步推进;建立由区委常委挂帅的专班;制定产业规划构建完善体系;出台产品及工艺标准确保质量安全;打造白酒特色产业园区优化发展格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合作共赢;成立产业商会携手抱团发展;塑造“千年荣昌”品牌提升影响力;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推动融合发展。

研讨会期间,荣昌区政府与多所高校及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和“陶坛”首条自动化生产与智能检测整线系统集成工程建设合作协议。国有平台公司也与多家酒业公司签署洞藏酒业发展合作协议。荣昌区酱酒洞藏基地位于双河街道,包含 3 个矿洞,总面积约 45 万平方米,预计可存酒约 15 万吨,采用荣昌陶坛贮藏,有望创西南地区洞藏酒基地第一,塑造“洞藏酱香”品牌形象,形成“巴蜀文化+旅游+洞藏酒”的独特商业模式,推动渝贵川洞藏酒业蓬勃发展。

未来,荣昌将以酒与陶的深度融合为特色,以 “九个一” 发展思路为引领,唱响 “成渝基酒出荣昌、天下美酒安陶装” 品牌,打造百亿级酒(酒坛)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强大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邓佳星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