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区是我国主要粮食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常发区,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寿阳站”)始建于1991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为满足国家旱农科技攻关任务的需求,长期开展旱作农业试验观测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和模式创新,破解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等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而建设的。
三十多年来,寿阳站牵头承担多项国家旱地农业科技项目,攻克了限制旱农区发展的“卡脖子”世界性难题,优化构建了适水种植制度,创新了降水高效利用“集-蓄-保-提”关键技术、“一换三改加调控”优化栽培技术体系、“晋东豫西旱地农业农牧结合产业化持续发展技术模式”“旱作农业农牧结合综合优化发展模式”和“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模式”,并在适宜的旱作类型区进行了大面积应用,降水利用率和作物WUE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国家旱农区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双提升。
寿阳站围绕“四个面向”要求,勇挑“北方旱地农业创新”“国之大者”重担,几代人坚定“为人民做科研,作人民科学家”的理想信念,坚守“求实创新、敢为人先、精诚合作、淡泊名利”的寿阳站精神,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黄土地,积极探索旱农区脱贫致富之路,实现技术创新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旱作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开展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资源要演变规律的长期定位观测和科学研究,揭示以降水利用为核心的多要素时空匹配规律及驱动机制、旱地生物结构与生产功能及其环境响应机理,破解系统结构优化与生产力提升机制和旱地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与生产力布局等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突破资源高效率的途径与技术,构建区域旱作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进行技术和模式推广示范,支撑我国旱作农业的持续发展。
研究提出的“一换三改加调控”优化栽培技术体系、晋东豫西旱地农业农牧结合产业化持续发展技术模式、旱作农业农牧结合综合优化发展模式、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集、蓄、保、提”技术、北方旱作区抗旱适水种植模式等在适宜的类型区进行大面积集成应用,平均降水利用率由57%提高到68%,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由0.67kg/mm•亩提高到1.35 kg/mm•亩,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同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三十多年来,围绕“四个面向”要求,勇挑“北方旱地农业创新”“国之大者”重担,几代人坚定“为人民做科研,作人民科学家”理想信念,坚守“求实创新、敢为人先、精诚合作、淡泊名利”的寿阳站精神,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黄土地,积极探索旱农区脱贫致富之路,实现技术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寿阳站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扎根黄土旱地,在清贫寂寞中求真知、探真理,开辟了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科研突破,将寿阳站逐步打造为国家旱地农业的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的“田间学校”、国内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积淀形成了“扎根旱地 集智攻关 治旱兴农 服务人民”的“寿阳站精神”。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