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将成为康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样板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于险峰
  • 2025-02-12 22:48:20

2月12日,沈阳市政府召开“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获批”新闻发布会。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于2025年1月16日正式通过省工信厅等七部门联合认定,是辽宁省首家获批的生物化工产业园。

近年来,沈阳市以向“新”而行、以“质”取胜的发展思路,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聚力发展石化产业。目前,沈阳市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已达695亿元,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6户。以聚氯乙烯糊树脂、信息化学品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迅速,种类数量持续攀升,全市精细化工率已近50%。全市石化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式发展”特色愈加鲜明,产业聚集度稳步提升。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昇智在发布会上表示,沈阳市将锚定生物化工产业新赛道,全力推进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建设。一是强化专班推进。加强市、县两级工作专班联动,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合作政策支持等方面协同发力,为园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链条服务。二是搭建创新平台。联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产业化。三是推进协同配套。推动本地企业为园区的建设提供高端装备,同时助力园区绿色航油、氢氨醇、生物塑料、生物农药等产品为沈阳市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领域配套,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抓住今年“政策大年”的机遇,用足用好国家“两重”、“两新”政策,以及省市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数字化转型、人才引育等政策,助力项目建设,激发园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康平县人民政府县长王立勋向记者介绍了园区的三大目标定位,即“全国绿色氢基能源生产基地、东北绿色生物化工产业示范园区、辽宁振兴突破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样板”,这是立足国家“双碳”目标、东北振兴战略和辽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结合康平县差异化资源优势提出的系统性规划,三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构成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全国绿色氢基能源生产基地。国家发改委《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依托康平县得天独厚的风能与生物质资源,以全产业链的视角,精心构建从清洁能源到绿电、绿氢、绿色燃料及绿氢向下的精细化工等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可破解传统能源依赖困局,为用能产业提供清洁替代方案,形成“氢—化循环”生态,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能够实现年产30万吨绿色航空燃油(SAF)、10万吨绿色合成氨、10万吨绿色甲醇的稳定供应,必将成为全国领先的、重要的绿色氢基能源生产基地。

东北绿色生物化工产业示范园区。立足打破“原字号”输出模式,通过生物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转化,将秸秆等农业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东北地区生物经济示范,申报认定了东北地区首个以生物化工命名的化工园区。依托丰富的生物质秸秆资源,聚焦生物制造、生物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不断拓宽绿色能源、生物质资源的应用范围,以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为导向,大力推动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全新生产方式,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生物化工产业基地,为东北乃至全国的生物化工产业集聚升级贡献更多沈阳智慧、康平智慧。

辽宁振兴突破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样板。县域经济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对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将充分利用自身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探索出一条“清洁能源+生物化工”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将为沈阳现有主导产业提供关键原材料供应、技术创新支持及产业链协同等全方位服务,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必将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典范与标杆,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探索出一条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全国绿色氢基能源生产基地、东北绿色生物化工产业示范园区、辽宁振兴突破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样板”的三个定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绿色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反哺区域经济——区域振兴激活全域资源”的闭环逻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产业园将锚定辽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目标,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康平方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