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延津县:小板凳调解队的“基层治理秘诀”

2025-02-25 21:57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李忆宁 作者:范亚旭 李建彬

在基层治理中,每一个细微的创新与实践都可能成为提升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力量。河南省延津县僧固乡小板凳调解队就是一支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基层治理队伍,持续为基层和谐稳定注入温暖与力量。

自2024年3月,僧固乡成立第一支小板凳调解队以来,用耐心、智慧与热情,搭建起邻里和谐的桥梁。这支队伍从最初乡政府的一支总队、沙庄村一支分队,逐渐发展壮大,经历先行先试、积累推广经验、全面推开3个阶段,逐步发展成沙庄、位庄、李僧固、西竹村四个分队。今年2月,全乡22个村均成立了队伍,成员由5人壮大到92人,将调解服务延伸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3件,成为维护村庄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僧固乡各村小板凳调解分队的成员由离任村干部、老党员以及新发展党员等组成,“老带新”“传帮带”。老干部、老党员在村内有着处理邻里纠纷丰富的经验,并且威望高,他们搬起小板凳,坐在村内文化广场、胡同口,在村民的闲谈碎语间,捕捉哪家需要去助力、去调解。起初,他们的调解工作并不顺利,常常面临当事人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情绪激动,但他们从未放弃,凭借着对村内老少的深厚感情,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小板凳调解队也在信任中慢慢发展壮大。

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小板凳调解队开始探索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的调解方式,邻里纠纷不仅有家长里短,还有耕地纠纷、宅基地纠纷等,仅凭讲感情已经无法让当事人真正信服,需要依靠政策法规,有理有据,才能真正化解矛盾。这份源自责任心的“本领恐慌感”,让他们也当了一次“白发学生”,参加僧固乡组织的业务培训会时,还会主动要求“加课”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僧固乡不仅为调解队提供办公场所、定期培训,还配备红马甲、小板凳、宣传口袋书。

“红马甲入户调解”便是小板凳调解队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学习成果,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敞开心扉、了解矛盾根源。沙庄村焦某和范某因盖房留滴水问题产生冲突,沙庄小板凳调解队的3名队员,第一时间到焦某和范某家中,根据宅基地确权证,对两家的宅基地面积进行测量,确定边界。一方面依照宅基地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向双方当事人讲解,另一方面从邻里情谊的角度出发,劝说双方相互理解包容。经过沟通协调,双方达成和解,这场纠纷圆满解决,两家重归和睦。

僧固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僧固乡小板凳调解队将一直秉持着“群众的烦心事有人管、委屈有处说”理念,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用心、用爱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僧固答卷,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镇新治理格局。

作者:李建彬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