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交流是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合作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不断深化与东盟、非洲、中亚等国家在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构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体系,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举办培训促进人员交流,助力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农科院与印度尼西亚国家谷物研究所、印度尼西亚和荣农业公司等单位在玉米种质创新、栽培技术、人才交流和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印尼“本土化”育种选育的“IDCHN04”等4个玉米新品种,经印度尼西亚国家玉米品种审定专家委员会同意,于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这标志着我国在国外实施的“本土化”玉米育种实现了新突破。
新品种高抗印尼玉米主要病害“玉米霜霉病”,平均亩产890公斤,得到当地政府、农业技术部门、科研院所和农民的认可与高度评价,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苏丹棉花种植高峰是20世纪70年代初,种植面积一度达到792万亩。2008年之后由于棉铃虫的暴发和种植效益的下降,棉花种植面积直线下降,到2010年降到不足21万亩。
山东省农科院与苏丹国家农科院开展科技合作,建立了苏丹乃至非洲第一套转基因棉花安全评价体系,为转基因抗虫棉引入苏丹和非洲打开了通道。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中国一号”在苏丹成功审定,开创了苏丹乃至非洲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的先河,并成功在苏丹广泛种植,种植面积占苏丹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研究集成新型棉花栽培技术措施一套,现场测产亩产达250-300公斤,是当地棉花品种产量的7.4倍。在苏丹建立了20多处新品种高产示范展示点,累计示范展示新品种新技术15项。
在哈萨克斯坦,根据山东省农科院与哈方合作单位的优势与需求,研究确定了小麦、大豆、棉花、畜禽、植保等重点合作领域,协商制定合作方案,联合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绿色智能植保、畜禽新品种培育、绿色饲养管理、疫病精准防控等多方面的合作研究。山东省农科院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24年项目中设立了“哈萨克斯坦大豆种质资源引进、鉴定及应用创新”项目,用于联合开展大豆种质资源引进及应用创新研究、人员交流等;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共建“绵山羊遗传资源评估研究中心”,汇聚中哈双方科学家和创新团队,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科技人才,突破绵山羊育种、遗传资源挖掘和评估方面的关键技术,服务两国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先后承办科技部科技援外培训项目“农业机械综合实用技术国际培训班”10期,共培训来自近30个国家的173名学员,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类高校、科研机构、农业管理部门及非政府组织建立了联系,有效推动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机科技交流和合作,对推广我国农业装备技术和产品,促进我国农业装备成熟技术的海外转化,实现我国农机产业成熟技术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玉华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