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石佳动情分享——在乡村热土上书写振兴诗篇

2025-03-07 22:52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婉茹 作者:毛晓雅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佳,一身色彩明丽的特色苗绣民族服饰现身,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石佳可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推广宣传苗绣服饰和文创产品的机会。“我来自‘精准扶贫’提出地十八洞村所在的湖南花垣县,我也是一名走出乡村、又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石佳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在湖南代表团开放日提问

从不懂苗绣到成为苗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不懂种茶到让村里山坡披绿,石佳把8年青春挥洒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一批批石佳这样的新农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些年我带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从指尖经济到舌尖经济的路子,今天就跟大家汇报汇报新进展——”

当苗绣遇上AI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也正在组建AI技术应用部门,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苗绣设计制作中,应用到茶园生产中,更智能也更精准,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石佳在发言中说。

而这背后,却需要大量的前置工作做铺垫。“在做苗绣过程中我才了解到,它不仅是一种刺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在我们当地是代替了文字的,历史上苗绣的图案记录的有历史大事件,有指导我们农耕生活的符号,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寄语等。每一种图案都有不同的含义。”石佳说。她的母亲这辈人还普遍都会苗绣技艺,到她这一代人就很少有人会了。了解得越深,她越感到抢救苗绣文化的必要性。于是,她一边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参加绣娘培训,一边开始从村里老辈人手里搜集整理苗绣的图样等,并将其拍成照片保存下来。

“本是为保护传承苗绣所做的整理工作,现在看来,为今天的AI应用奠定了数据基础。”苗绣怎样与AI结合?石佳进一步解释,以前做苗绣设计,需要传统老绣娘画图,新设计师在此基础上用电脑工具进行创新,这个过程很繁琐,而且转化为实物时效果也不尽如人意。AI的应用大大简化了这个流程,人工智能可以在大量数据基础上一键生成设计图样,一下子看到实物大概效果,大大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如今,苗绣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创新思维做活传统非遗技艺是一条重要经验。“我们注重做年轻态的苗绣产品,AI的应用也是让产业与时代接轨。只有活起来,有生命力,苗绣文化才能代代传下去。”石佳说。

盼年轻人携星辰大海归来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乡村也成为吸引年轻人聚集的大市场。今年我们将启动乡村合伙人计划,为返乡青年提供资金支持、培训指导,助力他们开启创业之路。”在会场发言的石佳,深知这短短几句话背后的不容易。

“当年我返乡时也经历过很多纠结和挣扎,镇干部多少次到我家劝说,最终是一组数据打动了我——当时全镇有19000人,留守儿童有1200人。妈妈们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如果家门口就能就业,就不用出去打工,也不会有这么多留守儿童了。”于是,在镇政府支持下,石佳回乡开启了“让妈妈回家”的绣娘培训项目。目前已经培训了两千多名绣娘,其中有三百多人是外出打工回乡的。 现在,村里的苗绣产业和茶园,每年能带动五六百人就业,平均工资3万元。

“过去,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乡村很难留住人,我这些年光是年轻的助理就换了8个人。”石佳说到这里无奈地笑了笑,“如今,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更宜居了,交通也更便捷,我们村离高铁40分钟,到飞机场和高速只需要15分钟,快递能进村,也有网络,生活很便利。明显感觉到来村里的年轻人多了,去年我们招到了5个90后,年轻人在这里生活得也很开心,愿意留下来。”

“今年,我们将建立‘让妈妈回家’公益金,为50岁以上的妈妈购买养老保险。”石佳踌躇满志,“乡村振兴事业大有可为,期待更多年轻人携星辰大海归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