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深化农村改革目标 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专题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025-03-12 16:5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葛羚羚 作者:肖时花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25年第2期推出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专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划重点、找亮点、解难点,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保障农产品供给 进一步健全农村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粮安天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事关国计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郜亮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董鹏飞围绕影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增产和节约两个方面的因素提出研究建议,即为持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要保障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优化耕地空间布局、防治耕地撂荒、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稳定土地经营权;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促进小农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节约减损,要深挖机收减损潜力、降低运输和储存环节损耗、减少餐桌浪费;完善供给保障政策体系,要健全种粮农民和抓粮政府收益保障机制、构建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从农产品保障出发,将这一问题置于城乡深度融合大背景下看待,则更加凸显健全农村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高晶晶看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要健全农村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在总结中国农村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发展和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未来深化改革、提升农村要素保障水平和优化配置的实现路径非常重要。”高晶晶说。

如何实现这一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盖庆恩表示,整体来看,中国农村的土地、劳动、资本、数据等主要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土地要素配置体系不够完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有待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数据要素配套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短板等问题。未来,需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要素优化配置长效机制,实现城乡要素双向高效流动。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县域乡村产业发展

城乡要素高效流动的同时也要注重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当前,面对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帮扶产业在欠发达地区的作用依然明显。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李睿表示,帮扶项目资产长效管理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制度性基础。从学术角度看,从经济效益、公共效应与善治效能视角,构建帮扶项目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的理论框架,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能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针对剖析实施帮扶项目资产长效管理的现实需求、突出问题与实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任金政从三个方面介绍研究发现,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效,乡村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健全帮扶项目资产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存在资产运维效率与收益不高、要素投入不合理、参与管理主体偏少等“重短期、轻长期”“重建设、轻运管”“重参加、轻参与”的现实问题;三是帮扶项目资产长效管理需要采用全链条、全要素、多主体的管理机制,实现资产管理中的风险与收益平衡、公共与效率兼顾、博弈与协同平衡,从而达成帮扶项目资产的长效管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补齐区域短板之后就要促进县域经济稳健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秧分指出,“县域”“富民”“产业”对应空间、社会、经济等多重属性,涉及不同尺度、多个维度与众多主体。从发展规律来看,资源禀赋优势是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工合作效益是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应用是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主体关系网络是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政府支持投入是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乡村产业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涌现出许多典型的经验案例。“从发展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传统优势+自发成长’为主要特征的内驱型发展模式等一批典型模式,同时也存在空间维度的县域发展欠平衡、经济维度的产业发展欠充分、社会维度的联农带农欠紧密等问题。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需要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强化县域富民产业的政策支持、公共投入、运营管理与联农带农,因地制宜、因业施策、错位布局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县域富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吕刘说。

推进乡村建设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推进城乡均等化发展离不开乡村建设。着力推动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和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苏玉同在其合作的研究文章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为新阶段着力推动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乡村建设主体动力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仍需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

“新时代新征程,着力推进乡村建设,要从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五个重点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带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建设相关法律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宋洪远说。

经济发展也要有稳定的发展环境。乡村治理是保障乡村稳定安宁的重要手段,关系到乡村振兴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鸣和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杨维诚通过建构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三治融合”为手段,以基层政权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框架,深入剖析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

研究从三个方面阐释了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理论内涵和方向目标。第一,乡村治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并非独立运行,而是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互补、互限,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第二,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治理有效,必须协调发挥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治理效能。第三,我国乡村治理建设整体取得显著成效,但还面临着基层治理压力亟须缓解、村民自治动能有待提升、乡村德治氛围需要孕育以及治理能力仍需改善等四大重点问题。

作者:肖时花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