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座座院落美观舒适,一处处产业生机勃勃,一张张笑脸灿烂绽放……走进宁夏银川市的各个村落,一幅幅宜居和谐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点带面,全面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宜居、共同富裕、幸福和美的家园。
产业升级:家门口就业 腰包鼓起来
在银川市永宁县望远镇富原社区移民创业园,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移民群众骑着电动车穿梭其间,忙着打理蔬菜瓜果。富原社区是全区规模最大的“十二五”劳务移民安置区,为了保障移民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社区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移民”的发展模式,成功建设了76栋温室大棚。望远镇更是争取实施了智慧农业项目,对移民创业园(一期)已建的31栋温室大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如今,种植户只需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大棚内的动态,远程控制调节大棚环境,种植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帮助移民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
富原社区还构建了联农带农机制,创新“社区管理+移民承租+企业指导”的运营模式,极大地拓宽了移民致富增收的渠道。同时,社区积极对接宁夏大学农学院,邀请专家为移民群众开展标准化、科学化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培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直接送到移民群众的家门口。
在通桥村,糯玉米因高品质和好口感更是成为了冬春时节市民餐桌上的宠儿。2023年初,在望远镇党委的支持下,通桥村党支部“一盘棋”谋划产业,筹建糯玉米加工厂,把加工厂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联农带农增加群众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打造。“有了糯玉米产业,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打了一个翻身仗,由20余万元一跃突破100万元。”通桥村党支部书记王永胜自豪地说,预估今年加工厂可实现产值700万元,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80万元,为村民增加工资性收入60万元。
村民们开心地告诉记者:“由于距离银川市区近,地少,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按照规划,今年通桥村党支部以产业为龙头,带动周边9个兄弟村种植3000亩糯玉米,做大做强产业,让集体有收入、群众能增收,以产业促振兴。同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低保、残疾、贫困监测户等特殊群体收入有保证,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农旅融合:乡村旅游火起来 村民日子甜起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银川市的乡村旅游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贺兰县立岗镇通义生态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全面升级改造,通义生态园成功打造了田园康养居住区、休闲游乐区、果林采摘区、水产养殖区等特色区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这不仅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
每年5月,灵武市胡家堡渔乐营地,藩篱绕舍,绿树成荫,游客们漫步薰衣草花海中,拍照打卡,尽享自然生态美景,这里集特色民宿、研学教育、共享菜园、沙滩露营、婚纱摄影基地、室内外垂钓、烧烤、农家乐等项目为一体,引来无数游客踏青观光。灵武市郝家桥镇胡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宝介绍,在渔乐营地的带动下,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昔日的空心村褪去了萧瑟与寂寞,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新光彩。
而在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特色民宿的发展更是推动了农旅深度融合。昊苑村立足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发展特色民宿,不仅盘活了乡村资源,还带动了村民增收。昊然山居民宿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家民宿的庭院经济模式不仅让游客们体验到了别样的乡村风情,还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昊苑村的村民们利用自家的庭院和土地资源,种植特色果蔬、养殖家禽家畜,再将农产品加工成旅游商品出售给游客。这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特色民宿的发展中来,共同推动昊苑村的乡村振兴事业。
城乡互动:乡村美起来 生活好起来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银川市始终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按照“1+1+5”的工作思路,银川市每年建设1个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乡(镇)、1个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村和5个乡村振兴特色村。预计到2025年底,将建成15个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乡(镇)、30个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村和100个乡村振兴特色村,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就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稻蟹立体种养模式为村民们带来了增收的新希望。永兴村利用368亩的稻田,四周挖沟养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种稻、沟渠养蟹,这种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除了稻蟹立体种养模式外,永兴村还进一步将农居升级改造成乡村民宿。通过第一产业种水稻搞养殖、第二产业进行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永兴村成功带动了村民增产增收。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乡村民宿的发展中来,共同推动永兴村的乡村振兴事业。
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则是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来推动产业发展的。村里成立了永维时物农业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入股参与合作社的经营和发展。驻村第一书记孙克鹏表示:“我们要让村民富起来、村子强起来!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产业先行是抓手更是引擎。光明村将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拓展农村居民收入渠道。”
在光明村,村民们积极参与合作社的各项活动和发展计划。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和运营,村民们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和市场,将光明村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的光明村,已经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展望未来,光明村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和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生态宜居:环境美起来 幸福感升起来
银川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还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工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贺兰县洪广镇的金山生态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山,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和绿化,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区。每到周末,这里都会迎来大批游客,村民们也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等方式增加了收入。
此外,银川市还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工作,确保乡村环境的整洁和卫生。通过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站和污水处理设施,乡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村民们纷纷表示,生活环境变好了,心情也更加舒畅了。
文化振兴:乡风文明起来 精神富起来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银川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西夏区镇北堡镇的影视文化村依托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影视文化资源,打造了一个集影视拍摄、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村。村民们通过参与影视拍摄、开办文化体验馆等方式,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银川市还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乡村春晚、农民运动会、文化大讲堂等,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通过这些活动,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的文化氛围也更加浓厚。
银川市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通过产业升级、农旅融合、城乡互动、生态宜居和文化振兴等多方面的努力,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仅腰包鼓了起来,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展望未来,银川市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和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为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