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因孔子使子路问津而得名的“问津书院”,历经千年传承,楚地文脉不断弦歌不衰。
这里有肉嫩味鲜香醇百年的“汪集鸡汤”,全产业链带动,笑迎天下客,被誉为“楚天第一汤”。
这里有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崛起一座“中国星谷”,大国重器将赋能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
这里是北枕大别山,南临长江水的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个个特色小镇在此遍地开花,“问津故地”正快步迈向“航天新城”。
新洲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作为大武汉的新城区,新洲建有国家级航天基地、国家级冷链粮食物流基地。正在积极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聚焦交通优先、文旅突破、流域治理,谋划具有新洲特色的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完善的产业生态,打造武汉东都市圈慢生活、微度假、周末游首选地。力争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春暖花开的季节,在新洲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已找准问津新城、航天基地、流域治理三个突破口,加快推动高水平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美好篇章正徐徐展开。
扛牢责任,一盘棋生态治理让低产田让变良田
冬修水利,夏保安澜,春天的脚步已经到来,新洲区各街镇油菜花海开始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从无人机空中俯瞰,金黄色的油-稻轮作田和万亩冬小麦田交相辉映,四通八达的绕城交通网点缀其中,宛如一幅幅巨大的油画。在新洲潘塘街土河流域综合治理现场,机械轰鸣,车辆穿梭,正在抢抓春耕备耕前最后的施工时机,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新洲地处江汉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的地区,地势起伏多变,虽河湖密布,但旱涝不均,沿山岗蜿蜒注入长江,水资源不均衡让许多农田收成难料。流域治理涉及多个区域部门,如何才能“攥指成拳”?
近年来,为落实好耕地治理和粮食安全工作,武汉市启动小流域治理试点,新洲区土河被纳入其中。新洲区委、区政府确定全局视野,以水系为脉络,一盘棋综合推进水、土、农、林等共同治理。通过开展农田连片整治,建立主粮作物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植基地,让土地焕发新活力,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在治理过程中,新洲加快推进生态宜居、产业提升、要素保障等各类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坚决整治各类污染入河入湖,推动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建设和美乡村。
新洲区委常委、副区长杨泽敏在土河边指着治理蓝图向记者介绍,此次试点以土河沿线为轴心,坚持“流域”+“全域”理念,将农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建设“一轴四区两带”:北大荒核心种植区、荃银种业区、丰美禾循环产业区、生态宜居区,农产品深加工带和冷链物流配送带。累计整理出耕地1.3万亩,建成种业核心展示区1.01万亩。集中流转17个村共2万余亩土地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完善由政府、农户、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农业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洲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位居全省第一。
看到新洲流域生态治理唤醒沉睡沃土,国内种业、粮食龙头企业与新洲农投平台合作,统一品种技术销售,计划推广建设10万亩优质高产水稻制种与示范种植区。一场“抢田”热潮在新洲兴起,湖北裕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1.3万亩、湖北勤发种植合作社流转7000亩、武汉夯实农业公司流转2600亩……
勤发合作社潘塘分社负责人崔继威说:“田里已经种了5千亩油菜和小麦,马上准备再种玉米,现在水通了,浇灌更方便,村里又帮忙组织农民用工培训,有信心把田种好,准备一直在这种下去。”
科技赋能,品牌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来到新洲三店街南桥村,很难不被路边金字塔似的独特造型大棚所吸引,走进一看,原来这是问津龙丘雾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鸟巢智能温室,里面种满了小番茄、生菜等各色蔬果,喷灌设备正在自动补水,绿意盎然。
“相比传统土培蔬菜种植,雾培喷洒营养液可以节省3倍的土地空间。”从浙江返乡创业的武汉群英智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群英展示着物联网监控平台,室温、光照、养分等数据实时跳动,随着气温回升,电子卷膜器将自动升降保暖帘。她介绍,这个智慧农业示范园由该公司与武汉气雾栽培种植专业合作社、竹园村、南桥村共建,目前已注册“问津龙丘”和“问津菜”两个农业品牌。园区不断加强科技应用,智能设备较多,离不开电力护航。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的“鄂电红马甲”服务队经常来查缺排患,确保春耕等关键农时期间电力稳定供应。园区也将提供更多务工岗位,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以科技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民间美食“汪集鸡汤”在大武汉闻名遐迩,相传已有百余年历史。新洲汪集街道有一条专营瓦罐鸡汤的“煨汤街”,满街都是汤的招牌,前店后厨里鸡肉翻炒得橙黄油亮,瓦罐小火慢煨,浓郁的鸡汤香气扑鼻而来。春节期间,汪集鸡汤产销两旺,在汪集汤业展销厅,一排排货架上陈列着各种汤食礼盒,走的是另一条品牌化销售路线。
“要让传统技艺对接智能工业生产线,让鸡汤走得更远。”汪集汤食产业协会会长程先利介绍,汪集汤业被认定为“武汉老字号”,正在建设中的汤食文化产业园,包括农产品深加工区、罐汤食品加工区和供应链管理平台,预计建成后可带动2万名土鸡养殖户融入产业链,年产值有望达到15亿元。
越过山丘,进入新洲旧街问津茶苑产业园,生态化茶业种植、科技化茶业加工、智慧化茶业销售、体验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发展模式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成功开发“旧街白茶”等地理标志产品,27个村种植茶园,3万多人从事与茶叶相关行业,小小的茶叶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革命老区新洲徐古街是“中华双孢蘑菇之乡”,生产模式成熟、面积大,但废渣处理成难题。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的科技帮扶下,与基层农技人员共同摸索出“一料三菇四用”种植模式,即同一批培养料,先后生产杏鲍菇、草菇、双孢蘑菇三种菇类,废料再经过发酵工艺处理制作成有机肥,返回农田第四次利用,循环种植变废为宝。当前,徐古街提档升级食用菌产业园,实现工厂化、周年化、标准化生产。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新洲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熊天宝介绍,近年来,在科技助力下,新洲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以田园综合体的要求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以项目化的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深入实施“一街一主导产业”“一(多)村一品”工程,构建起粮油、茶、菌、蔬,畜禽、水产、田园休闲游七大特色产业体系,越来越多的新洲农民接受新技术、新设备,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大步迈进。
文化铸魂,农旅融合铺就振兴新画卷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正如《梦田》歌曲里所唱的那样,新洲稻田记忆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翠萍十年来扎根新洲,不断延伸优质稻产业链,打造出一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稻田记忆园紧邻新洲道观河风景区,围绕“稻生万物”主题,漫步田间,可在稻花香里看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李翠萍介绍,已开发有机米、山茶油等农特产品,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园区作为新洲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会长单位,将整合相关资源,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带动农文旅融合一体发展。
浩浩历史长河为新洲留下千古传颂的故事,将新洲孕育成闻名荆楚的“教育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区。近年来,新洲区以问津文化、农耕文化为依托,修缮问津书院、建设红色旅游线、成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措施,积极推动乡村游路线化、农创品牌“走出去”,为游客带来别开生面的农耕文化体验。
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是中国民间一个浪漫传统节日。新洲区政府连续多年在旧街举办花朝文化旅游节,曾经的农用物资赶集,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农文旅活动。在问津文化广场上,民俗展演与戏曲表演轮番上阵,2400多个商家摆摊,“问津”系列农产品得到不同程度溢价,高峰期人流量已近20万。
新洲三店古名龙丘,宋代陈季常隐居于此,与苏东坡游憩,留下“河东狮吼”的典故。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三店街宋寨村千亩桃花竞相绽放。该街把农业品牌与文化品牌相结合,举办桃花节等节庆活动,游客纷纷合影留念。宋桃公司负责人曹桂园介绍,从桃子种植,到如今开发桃胶等系列产品,形成了农文旅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基地。
“新洲产”卫星下线、“新洲号”火箭升空、“新洲造”船舶入海……在“中国星谷”新洲区双柳街道,随着系列项目陆续入驻,昔日的“武汉大菜园”成了现代化园区,产城融合、城乡互促,生态绿色发展指向更加明晰。5000多村民在此就地上班,穿梭转场于产业园区和乡村小径。这里滨江滨林滨山,自然资源禀赋优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气息与乡村韵味并存,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让这里30公里沿江岸线走出“散小乱差”,成为稳定的江豚群体栖息地,附近的涨渡湖湿地更是候鸟天堂。
近年来,新洲区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和条件,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引进武汉首个国家级钓鱼比赛,举办武汉汪集汤食文化节,带动特色农产品持续破圈。“问津故地,花样新洲”已基本形成“山、水、城、田”的“东部山地生态旅游区、南部滨水度假旅游区、西部港城工业旅游区和北部田园花乡旅游区”的格局。
新洲区区长舒基元表示,通过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抢抓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擦亮小城镇等国家和省市政策利好,为新洲全域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打下坚实基础。如今,新洲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紫薇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成功申报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越来越多的特色美丽乡村为新洲全域旅游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炜 何红卫 乐明凯 祖祎祎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