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万万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以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接力点亮西部教育,书写了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何西部计划能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这是青年追梦奋斗的“小我”和祖国西部发展的“大我”达成的一场“双向奔赴”。
“从1999年开始,200多所高校的34000多名支教志愿者跨越山海,用知识播种希望,他们教过的孩子很多也像志愿者一样,在大学毕业后又返回家乡教书育人。”前不久,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团中央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讲述了多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故事。张朝晖的讲述直观反映出西部计划的显著成效,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我们看到,千千万万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以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接力点亮西部教育,书写了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西部计划,也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自2003年开始实施,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数据显示,西部计划实施22年来,5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等志愿服务实践。不少服务新疆和西藏的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当地,成长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人民教师、农牧能手等。为何西部计划能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笔者认为,这是青年追梦奋斗的“小我”和祖国西部发展的“大我”达成的一场“双向奔赴”。
一方面,西部的发展强烈需要青年力量,他们的加入为西部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我国西部地区的面积占到全国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不仅难以吸引人才,还面临人才外流的情况。随着“两基”攻坚计划、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重大举措的实施,西部基础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数据显示,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小学专任教师占西部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1.93%上升为2022年的68.62%,西部农村教育明显加强,教师队伍质量明显提升。更进一步来说,20多年来,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像桥梁一样,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了偏远地区,填补着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鸿沟,不仅改变了西部很多乡村孩子的命运,更在宏观层面上推动了社会资源的流动,促进了教育公平。
另一方面,众多青年在西部的广阔舞台上接受锻炼,用青春浇筑他人梦想,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数万青年志愿者甘愿奔赴艰苦地区,这种行动不仅是个人奉献,更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他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奋斗故事,也带动更多人到基层建功立业。比如,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15名大学毕业生挺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多年,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风刮不走的老师”。此后每年都有学弟学妹们循着他们的足迹而来,续写西部支教的感人故事。自1999年开始,厦门大学先后派出312名支教队员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教育帮扶,而他们所教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有的又投身支教活动,有的回到家乡任教,有的参与到家乡建设中,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此刻,教育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直观可感,实现了教育反哺的良性循环,激活了西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如何将这种良性循环持续下去,为西部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赋予更多发展势能,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这无疑是一项利好政策,增强了西部地区以及更多青年志愿者的信心。同时要看到,随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稳步推进,西部教育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师资资源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留不住、留不久,教师培训机会少等问题依旧存在。虽然有一批又一批青年志愿者持续投身西部,但他们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也不能忽视,如工资收入较低、远离家人和朋友、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逐步解决这些现实挑战,需要拿出更多精准举措。首先,要与顶层设计同频共振,把握住国家战略创造的宝贵机遇,为青年志愿者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如建设特色教育实践基地,与当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相关实践课程。其次,要完善人才配套支持体系,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在职称评定、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青年志愿者倾斜,想方设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再次,还要进一步完善青年志愿者的生活保障机制,为志愿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帮助志愿者融入当地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教育星火形成燎原之势,从来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的硕果。期待更多有志青年投身西部逐梦理想,更多西部乡村的孩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更多西部乡村释放高质量发展的能量,共同绘就教育强国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宏图。
作者:赵新宁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