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在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的重点,再次成为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焦点,继续作为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着力点,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之前增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语,点出了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责任主体,凸显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优先位置。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提出了“四个优先”的明确要求。2018年9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重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以贯之、毫不动摇、锲而不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凸显了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说明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得益于坚持总方针,表明了新征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地位没有改变。落实总书记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的重要论述,就要在主体上落实政治责任,在思想上落实理论自信,在投入上落实政策导向,在目标上落实三个“更加”,在机制上落实制度保障。
在主体上落实政治责任。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五级书记担当了最艰巨任务。中央已明确,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农村工作机制,实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制度。中央已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如何带领亿万农民振兴乡村、如何组织动员全社会振兴乡村,对广大党员干部、各级政府部门具有空前的挑战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四个方面落实政治责任。一是明确优先发展的政治属性。政治责任的核心在于确保政治权力的运行始终符合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党的十九大作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重大政治判断,党的二十大作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大判断。只要五级书记准确领会党中央对形势任务的政治判断,各级党委、政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在这些重大判断上,就能把握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治属性。二是明确责任的负责主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涉及部门多、环节多、领域多,加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抓手在“三农”之外,老百姓期待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等的政策一致、有效。浙江等一些先行地区的主要做法是,五级书记抓方向、分管领导抓落实、相关部门抓执行、农业农村部门抓考核。这些做法中,各级书记的责任是确定任务目标、保障政策、协同机制,既能防止路径依赖,也避免了书记抓虚放实、农业农村部门包打天下、相关部门应付考核、农民主体热情观望等问题。各个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再固守现有资源、现有任务、现有要求、现有节奏,敢于真金白银先投乡村。农业农村部门要善于牵住“牛鼻子”协调力量,敢抓敢管敢考核,真抓真干真监督。三是明确责任的考核办法。相对于工业和城建工作,种粮务农具有比较效益低的特殊产业属性,乡村产业必须面对小户碎田、多重风险、消费异构、二元结构等特殊农情国情,乡村建设面临高度分散、投入巨大、管理较难等特殊难题挑战。今天的乡村发展中,西方经济学理论、城市化工业化路径、招商引资逻辑等套路已不完全奏效、不完全适用,基层同志也抱怨“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行不通。要创新考核监督方式,让乡村振兴统计监测数据引领宏观走势,让考核成为工农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指挥棒。
在思想上落实理论自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十分重要。它是中国特色“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工农城乡发展次序的重大调整,解决新时代基本矛盾的现实需要,新阶段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牛鼻子”,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方针的具体化,我国“三农”工作历史经验的理论升华,党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方针的科学谋划。当前“三农”实践中也有一些需要警惕的论调。如,投入浪费论,有学者认为,投入农业农村“太浪费”“低效率”“周期长”,经济上不划算;又如,无限规模论,不少学者以聚集效应理论为依据,倡导快速提高城镇化率、土地规模化率,认为只要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城市实现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路径依赖论,不少同志潜在以为抓农业难出显绩,主要因为发展农业不如工业项目见效快,只有补贴、没有税收,财政负担重、地方贡献小。在政绩冲动与历史耐心面前,容易陷入城市化工业化路径依赖。如此等等,这些论调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容易引导人们在经济账与政治账面前只算经济账、在眼前账与长远账面前只算眼前账。必须看到,在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小农国情、人多地少、二元结构等特殊背景下,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城市化工业化路径、招商引资逻辑等套路不完全奏效的情况下,上述论调降低了全社会支持投入乡村的预期,动摇了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的信心。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的过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串联式”发展。我国城乡实现共同繁荣,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理论界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思想内涵,按照党中央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坚持把眼前账和长远账、经济账和政治账一起算,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理论体系。“三农”理论界要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进课堂、进机关、进基层、进乡村,科学阐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论原理,坚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五级书记要努力克服换届之后摸着石头过河与推倒重来的思维惯性,把《论“三农”工作》作为“三农”工作入门课、必修课,形成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加速度,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连续性。县级以上党校应单设乡村振兴战略教研部,单独设立教学计划,专门讲授《论“三农”工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在投入上落实政策导向。过去,中央就要求脱贫攻坚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发展产业,实践中真正用于产业的难度较大。原因是农业产业存在周期长、闹灾害、销售难等多重风险,加上抓农业难以考核政绩,县乡同志不会、不愿、不敢的心态很浓。特别是,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建设欠账多,县以下党委、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有限,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难以落实优先投入。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四个政策导向。一是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地方各级党政班子。二是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三是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四是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
在目标上落实三个“更加”。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瞄准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以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优先办好农民急需、普惠性高、兜底性强、带动面大的关键性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乡村振兴的目标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三个“更加”,对处理当前工农城乡关系变迁中一些突出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强调粮食连年丰收后坚持夯实粮食安全责任,强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极端重要性。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强调乡村兴旺、农村繁荣,要求加快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防止以城“代”乡、以城“吞”乡、以城“并”乡。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强调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期待大人就地就业、子女就地上学、老人就地养老、病人就地看病。强调乡村兴旺红火的美好生活,摆脱以乡村空心化、萧条化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同时,三个“更加”也意味着,必须改进乡村工作方式方法,顺应乡村发展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变迁规律,把握好城乡融合发展时度效。
在机制上落实制度保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制度体系,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二十大连续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更加强调对农业农村农民全方位支持,更加注重制度供给的系统集成。制度内涵继多予少取、取消税费、政府补贴之后,升级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支持保护领域由生产支持、收入保护,拓展到绿色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旨在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体制性保护、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系统性支持。当前农民普遍希望种粮务农不吃亏、就近就业能挣钱、孩子上学不太远、家人看病不太贵、长辈养老不发愁、公交出行也方便、网络宽带进农家、如厕环境很卫生、粪便污水可利用、邻里乡亲仍守望。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农业农村底子薄、欠账多、短板突出的问题,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破解与“三农”相关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续、循环不畅、不公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难题。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 张合成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