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春意渐浓。伴随着“哞、哞、哞……”的牛叫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位于兴和县大同夭乡兴胜庄村的兴胜牧业专业合作社,一头头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迫不及待地从栏舍中探出头。合作社理事长李学文驾驶着撒料车,将牧草饲料投入食槽,让牛儿们享受精心搭配的“美味”。
“我是2018年返乡创业的,2021年成立了合作社。短短4年间,合作社的变化可大了,养殖规模从最开始的60头牛扩大到472头牛,今年又出生了20多头西门塔尔小牛犊!”李学文兴奋地说。合作社规模扩大了,“甜蜜”的烦恼也随之而来。400多头牛每年的饲料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再加之肉牛价格深陷下跌旋涡,资金问题急需解决。“去年我通过肉牛活体抵押从银行贷款8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同时,我还购买了肉牛保险,吃上了‘定心丸’!”李学文表示。
肉牛养殖产业是乌兰察布市农牧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面对肉牛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形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乌兰察布监管分局、乌兰察布市农牧局等有关部门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肉牛养殖贷款,大力推广肉牛保险。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从创新信贷产品入手寻找突破口;保险机构按照标准赔付,最大限度保障养殖户的经济利益。“肉牛+保险+贷款”的金融服务模式,提振了广大养殖户信心,为肉牛养殖产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兴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学文(左)在查看肉牛饲养情况。 陈鹏伟 摄
肉牛活体抵押贷款破融资难题
兴胜庄村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定点帮扶村庄,先后派出3名干部来到兴胜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合作社成立后,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19.8万元,主要用于购置纯种进口安格斯基础母牛、种公牛、西门塔尔育肥牛、牛场运行设备等。这笔钱也是合作社最开始的启动资金。
合作社的发展就此步入正轨,随着肉牛的数量逐步增加,饲料需求量增大,成本陡然上升。“以安格斯牛为例,牛场母牛的平均体重在1600斤上下,一天要采食40斤的草料和精料,每天的饲料成本为13元。公牛采食量更大,每天的饲料成本可达30元,每个月仅干草就要采购20至30吨,市场价格为每吨30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李学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近年来,肉牛价格如同坐滑梯,呈现持续下行态势,在乌兰察布市也不例外。“目前乌兰察布市仍存在养殖品种混杂、种群质量差、基础母畜更新换代慢等问题。由于近两年牲畜市场低迷,养殖户养殖积极性不强,肉牛养殖的人工投入大,养殖周期长,出栏慢,效益低。”乌兰察布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年活牛价格快速下跌。2021年活牛价格可达到每斤18元,去年年底每斤才9元,相差一倍。我算了算,相当于每卖掉一头牛要亏掉4000至5000元。”李学文表示。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养殖成本,另一方面是持续下跌的活牛价格,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乌兰察布监管分局和乌兰察布市农牧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帮助农户应对市场变化,持续加大对肉牛产业的金融供给。
由于活体牲畜养殖风险大、处置变现难等原因,往往无法作为抵押物获得足额信贷支持,“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时有发生,管理粗放、规模小、乡村信用环境相对薄弱等客观因素更是让融资难题“雪上加霜”。“为创新担保方式,我们推出了‘智慧畜牧贷’产品,以活体肉牛为抵押物,通过智慧畜牧场景进行肉牛活体的数字化识别、管理、监管。”中国农业银行乌兰察布分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以前从没想过,活体牛居然也能用来抵押贷款。”李学文感慨地说,“2024年,我向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和县支行贷款85万元,抵押了90头成年西门塔尔牛,三年期利率为4.25%。”与此同时,为应对农畜产品价格波动,近期牛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对养殖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压较大的问题,中国农业银行乌兰察布分行采取降息、无还本续贷、展期、重组等纾困政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贷款期限,重新约定与养殖户经营周期匹配的还款方式,缓解养殖户还款压力,帮助养殖户、企业渡过难关。
“目前,我们以智慧畜牧贷、流动资金贷款、‘惠农e贷’、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农户小额贷款等专项信贷产品为依托,对从事肉牛养殖企业、家庭牧场、专业大户、合作社、普通种养殖农户等给予信贷支持。截至2025年2月末,已累计为肉牛养殖户发放贷款31.3亿元,贷款余额8.6亿元。”中国农业银行乌兰察布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卓资县海高农牧有限公司位于卓资县巴音锡勒镇东房子村,占地524亩,总投资达1.6亿元,目前共有弗莱维赫乳肉兼用牛3200头,融资需求更加迫切。“以牛羊等活畜作为抵押品的金融产品确实缓解了养殖企业和农户因缺少有效抵质押物的融资难问题。”公司负责人康富慧表示,“2023年,我们向内蒙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乌兰察布分行提出了贷款需求,用1600头牛作抵押,贷款1000万元。”内蒙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乌兰察布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信贷资金安全,针对规模较大的肉牛养殖场,该行聘请了第三方监管公司进行驻场监管,客户经理会通过接入养殖场的监控系统,不定期查看肉牛存栏数量,且提高贷后检查频次,每周或每半个月实地了解肉牛的价格、存栏量、仔畜费等情况,进一步保障了抵押物安全,从而有效防控风险。
养殖保险及时解决后顾之忧
走进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大五号村,村民马铖辉正在自家牛舍里忙碌着,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正悠闲地吃着草料。见到记者,马铖辉伸出粗壮的大手,指着牛棚介绍起来:“我现在给自家的50头牛都购买了保险,牛因疾病或意外事故死亡后,保险公司会对标的牛进行查勘拍照,无害化处理后进行理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乌兰察布监管分局与保险公司对接协商,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户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养殖户购买肉牛保险,成效显著。“通过推动肉牛保险金额科学化、保险标的多元化,实现保险产品‘本地化适配’,指导各保险公司积极对接当地农险领导小组,参照肉牛市价情况修订、增补保险实施方案,增加相应档次保额,灵活设计投保单元,降低小户、散户投保门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乌兰察布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我和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和县支公司签订合同,为57头肉牛投保,自交保费4520元。结果下半年有7头牛因染病死亡,最终保险公司赔付给我5.6万元,大大弥补了我的损失!”马铖辉表示。
“我也给牛场的牛买了保险。不同品种的肉牛保费也不一样,安格斯牛每头是300元,而西门塔尔牛每头是500元。按照合同,每头牛死亡后赔偿1万元。县里还出台了西门塔尔牛养殖保险实施方案,西门塔尔牛每头补贴保费400元,相当于我自己只掏100元。”李学文表示。
与此同时,一些保险机构还在积极探索“保险+期货”的新形式。肉牛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是影响养殖户收益及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养殖户养殖成本高的痛点,中国人寿财险乌兰察布市中心支公司采用“保险+期货”模式,以玉米期货和草料期货构成的牛饲料成本指数为保险标的,全面监测价格波动范围,向农户提供饲料价格保险产品,为农户在保险期内采购饲料提供价格风险对冲保障。
察哈尔右翼后旗农牧和科技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以牛饲料为标的实施的“保险+期货”项目目前共947家养殖户投保,实现赔付162万元,有效缓解养殖户饲料成本上涨压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乌兰察布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分局将积极引导保险公司不断探索和创新“保险+”的农业保险模式,提供更多创新农险产品,积极研发牛价格指数类保险产品并落地实施,推动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转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爽 李昊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