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耕好时节,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从牛铃叮当到机械轰鸣,一场由政策扶持驱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精准生产图景徐徐上映,正让“面朝红土背朝天”的烟叶传统种植史翻开“数字种烟”的智慧新篇。
农机“铁牛”进田间,老烟农见证新变化
富源县的烟田里传来阵阵轰鸣声,中安街道寨子口社区烟农吕石所正看着新引进的新型起垄一体机在田里作业,“往年这时候,全家老小齐上阵,抡锄头、拉犁耙,栽完这片地要小半个月,现在这‘铁牛’突突两三天,一气呵成!弄出来的墒子又齐又标准。”随着他的话语看去,田里的墒子延展成整齐的线条,宛如大地的五线谱。
这是富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今年重点推广使用的新型整地理墒机械,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可以通过GPS定位系统导航设置路线开展整地理墒作业,相较以往烟农自己驾驶农机整地理墒,既能节省工时又能实现标准化、精准化作业。
烟农正在使用新型移栽打塘一体机。龚诣博 摄
这样的场景在富源已逐渐成为常态。据富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基础建设部门统计,2020年至2024年间共引进95台农机设备,大力推广移栽机、农药喷洒无人机、旋耕起垄打塘一体机等新型设备。“以前人工移栽每天最多2亩,现在用这种新型移栽机操作,一天能完成三四十亩没问题。”富源县墨红镇清水村委会“农机达人”李小华展示着新型移栽机,“一边打塘一边放苗,两道工序合二为一。”传统农具与智能装备的迭代,折射出高原特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新机械整地理墒图。游明东 摄
精准生产到地头,构筑烤烟生产新范式
富源县烤烟产业从看“老天脸色”逐渐转变为依靠科技当家的转变,正是精准生产思路在烟田上的写实答卷,“通过高精度的管理,精准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农业资源的投入,提高烟叶管理水平和品质,这种生产方式摒弃了传统粗放思维,更加强调精准管理。”富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生产部门负责人唐周俊介绍。在富源的田间地头,精准生产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办法。
根据农户年龄、种植经验、种植水平、历年种植面积等要素对烟农“精准画像”,不同村组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不同分配因子及权重为烟农分配合同计划。“召开烟农大会的时候,针对像土地多、技术扎实的铁杆烟农,就鼓励他们多种几亩地;刚返乡加入种植队伍的新烟农,经验不足,就可以先种几亩练练手。”中安烟叶站技术主任游明东翻着台账解释,这种量体裁衣的分配方式,让每一亩地都更适配。
精准生产的门道也藏在物资供应里。“让烟田有自己的‘成长方案’。”在富源县黄泥河镇烤烟定制化生产基地单元,技术主任刘威介绍,“从品种选择到采收时间,尽可能依据不同烟田的地理要素、气候要素、土壤要素定制烟叶管理方案。”物资供应系统配合这种精准化生产模式让烟农们能对烟田实现靶向供养,“到中耕管理的时候还会有专家教我们根据烟株高矮、叶片颜色增减施肥量,现在种烟就像给烟苗‘打点滴’,缺啥补啥。”“80后”烟农周友平对烟叶生产的愿景在精准生产新范式下成为了现实。
最让烟农竖大拇指的是“种烟明白课”。中安街道刚结束一场热热闹闹的田间课堂,从整地深度、打塘间距到打顶时间,一堂课把“什么时候弯腰”的门道掰碎了教,更重要的是,“我们特意把课堂选在移栽技术水平最标准的地里,让大家看看新机器、新技术,实实在在感受新的模式下带来的效益。” 游明东强调。精准生产的理念就这样也悄然在烟农们脑海里落地,富源烟叶正逐步向“种得精”踏实转型。
政策东风化春雨,新质生产力育金叶
精准生产落地的背后是政策叠加新质生产力这套组合拳的持续发力。育苗棚里的温湿度检测自控设备、烟田里正在作业的各项新型机械设备、烟农手机里的烟草病虫害识别小程序、烟叶成熟度识别小程序等正在一点点勾勒出富源精准生产的智慧图景。
“政策扶持就像及时雨。”过去五年间富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累计投入71.5万元农机补贴,2025年预计持续投入22.2万元农机补贴,富源县金富综合服务烟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算着账:“今年计划购置农用无人机,国家补贴有1.2万元的优惠,除去国补每台差不多还有70%的农机补贴,5.7万元的无人机现在不到2万元就能到手了!”
从“牛耕人作”到“机器种烟”“数字种烟”,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富源烟叶的蝶变之路,正是富源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当GPS导航的轨迹划过红土地,当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成效滋养着金色烟叶,这片土地正书写着“金叶富民”的时代新篇。
作者:朱文清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