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初春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喀斯特峰林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山间新绿初绽,水上残荷犹存,湖水在暖阳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在纵横交错的田地间,农民们正以机械化助力、数智化赋能,掀起春耕备耕的热潮,在起伏的群山与坝子间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科技春耕画卷。
从“人牛协作”到“铁牛奔腾”
丘北县地形以山区、半山区、坝区为主,地块细碎且分散。过去,每到农忙时节,农民大多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耕作,作业效率低、成本高。由于地形限制,大型机械难以施展,“赶节令抢农时”成了压在农民心里的一块石头。
这一困境不仅制约了大农业发展,对于烟叶生产方面亦是如此。烟叶生产环节多、技术要求严格、劳动强度大且农时作业紧凑,为进一步减工降本,助力烟农增产增收,近年来,丘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紧盯机械化发展薄弱环节,针对山地地形复杂、传统农机“水土不服”的痛点,因地制宜推进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持续深化农机农艺融合,紧紧围绕三大作业场景,聚焦六个作业环节,从农机、农艺、农田、农服四端发力,全面提升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春耕备耕,整地理墒是关键。清晨,丘北县树皮乡岔路村的烟地里,40岁的烟农潘建文正熟练地操控着一台崭新的雷沃拖拉机,进行机械化整地理墒作业,伴随着机器的阵阵轰鸣声,卷起了层层土浪。这台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加装了理墒打塘挂件的拖拉机,凭借精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在田间犁出了一条条笔直的烟墒。
潘建文正在进行机械化整地理墒。安鼎铭 摄
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潘建文还在为繁重的整地理墒作业发愁。“以前机械化作业普及度不高的时候,整地理墒全靠人耕牛犁,一天也干不了多少活。”潘建文感慨道,“近几年,烟草部门持续推广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组织开展了相关培训,机械化作业的质量高、效果好,而且省时省力。后来,我就请农机手帮忙开展机械化作业,但这长期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过反复权衡,我今年还是咬牙买了这台拖拉机。”
这台“铁牛”的到来,让这位与烟地打了12年交道的老烟农尝到了科技的甜头。“自从有了这个‘得力助手’,我只需要在终端设置好参数,它就能自动规划作业路径,按照指令完成作业,一个小时轻轻松松就能完成6亩地的作业,作业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且质量也有了保障。现在有了机器,不仅自己方便,还能帮其他烟农整地,这一来二去,又多了一笔收入,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谈及这台拖拉机的好处,潘建文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全国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丘北县积极开展农机“赛马”选型,现场模拟不同烟区作业场景,按照不同作业环节进行“实战演练”,筛选出接地气的“土农机”和新装备,持续增强农机选型配置力度,帮助烟农算清“成本账”。
此外,丘北县结合实际生产条件,充分整合资源要素,不断优化烟区布局,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宜机化烟田改造,提升连片种植规模和机械化作业率。同时,持续推动农艺标准改革,引导烟农、合作社利用“香叶智农”“云滴农机”等小程序,逐步实现烟农线上下单,农机线下作业,以此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机作业与烟农需求的数字化对接。
从“凭经验吃饭”到“靠数据吃饭”
与此同时,新一年的烤烟育苗工作已接近尾声,在丘北烟区的育苗基地里,一株株烟苗在生产技术员的精心呵护下探出了绿绿的“脑袋”。
育苗是烟叶生产的“第一车间”,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烤烟的质量和产量。走进丘北县新店乡老屋基育苗基地,一排排育苗小棚整齐排列,新店烟站的生产技术员王金水正通过手机端的“云棚”系统实时查看烟苗的生长情况。“过去育苗全凭经验,而且随时都得往基地里跑。现在有这个‘小管家’盯着,动动手指就能掌握全局,省心多了!”王金水笑道。
老屋基育苗基地全景。夏威 摄
传统的烤烟育苗依赖于人工经验,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耗时耗力,且难以做到精准化,而“云棚”系统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云棚”系统通过安装在苗棚里的传感器和摄像头等物联网终端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及时采集苗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还能实时观察烟苗的生长情况,生产技术员结合检测数据,便能准确地对烟苗的生长环境做出调整。这种“指尖上的管理”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还极大地提高了育苗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云棚”系统的普及推广让丘北烟区的育苗工作从“凭经验吃饭”转向了“靠数据吃饭”,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技术人员少跑腿”。早在2022年,丘北县就开始推广“云棚”育苗数字化场景应用,经过多年实践,“云棚”不仅成为了烤烟育苗的“标配”,烟区烤烟育苗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也得以不断提升。
机械化、数智化在烟叶生产中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们持续勾勒着烟草农业现代化的崭新轮廓,不仅给烟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烟叶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带领着烟农一同迈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征程。
作者:冯晶晶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