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时,我们整理好工装开启营业;夕阳西下时,我们核对着尾箱数据收工。作为乡镇网点的青年柜员,我们既在玻璃窗内书写数字的诗篇,也在阡陌纵横间丈量土地的脉搏。那些深埋在报表数据里的热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青春之花。我们以奋斗为笔,以奉献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三月,同事小杨第一次跟着信贷员下乡走访,雨后的小路泥泞难行,小杨的皮鞋沾满黄泥,当她走进山上种樱桃的冯大叔家时,迎面而来的是冯大叔端上的滚烫茶水:“没想到穿制服的小姑娘真能走到我家门口,快喝点水暖暖。”小杨说,那一刻她突然明白,青年人的“进步”不仅在于学习新技能,更在于俯下身子的姿态。现在的她,能熟练说出特色产业的贷款政策,手机里存着成为信贷员这两个月七次下乡调查的照片——这是珍贵的成长勋章。
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拍打着村镇银行的玻璃窗,曾经需要颤抖着签名的老年人,如今也能够享受人性化改造后的指纹确认所带来的便利。那天为李婆婆办理社保卡挂失时,我扶着她的手指一遍遍地对准指纹仪,“滴”的轻响如同破晓的晨钟,李婆婆高兴道:“真是太方便了。”科技的温度不在传输的速度,而在于等待的耐心,创新的价值不止于提升效率,也在于为所有人带来便利。
风雨七十载的农商银行,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叫作传承。小杨成为信贷员这两个月,她的老师是年长她三岁拥有四年信贷经验的姚老师,小杨接手的第一笔业务是50万元的经营贷款,从实地走访贷前调查,到撰写调查报告,再到合同签订,姚老师事无巨细地交代指导,这笔贷款从受理到放款成功仅仅花了四天时间。这让我想起六年前我刚进信用社时,我的老师高伟伟对我的教导,她的严谨细致传承到我的身上,令我在工作中也是同样的一丝不苟。这些代代相传的职业坚守,让柜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让每个平凡岗位都闪耀着接续奋斗的星火。
当我们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具象成:为着急买农资的农户加快放款速度、给每个柜台配备老花镜、耐心指导老年客户使用自助取款机……我们看见五四精神的火种正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燎原。那些被点亮的眼睛、被握紧的双手、被实现的梦想,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柜台玻璃上映出的不仅是青年员工的身影,也是一个时代奋进的缩影。此刻,我望向窗外碧绿的草场,听见自动取款机传来熟悉的提示音。我们知道,乡村振兴的答卷上,每个青年员工都是不可或缺的笔画。让我们继续做田间地头的“知识传播者”、银发群体的“科技领航员”、普惠金融的“扎实落地者”,谱写属于我们的“五四乐章”。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