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医共体专家下沉“把脉”,百姓健康“浮”上来

2025-04-27 18:1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暴佳然 作者:黄丽

暮春的剡溪两岸,新茶初绽。在嵊州市中医院医共体三界分院的内镜室里,时针指向正午12点,内镜中心副主任赵小丽刚完成一例胃镜下碎石术。手机屏幕亮起,女儿发来信息:“妈妈,生日蛋糕买好啦!”这位母亲匆匆回复“马上回”,转身却扎进消毒间——两个钟头前,患者蒋大妈因剧烈呕吐被送来,胃镜探头刚进十二指肠,就撞见个鸡蛋大的粪石把肠道堵得严严实实。

赵小丽带教基层医生操作无痛胃肠镜手术。

“准备圈套器!”赵小丽果断决策。狭窄的消化道里,稍有不慎就可能划破肠壁。她左手操控旋钮调整角度,右手持器械精准套取,将粪石分作四块逐一击破。豆大汗珠顺着护目镜边缘滑落,当最后一块碎石取出时,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从85%跳回98%。“成了!”在场的医护人员都为其竖起了大拇指。

这般惊心动魄的救治,在嵊州医共体体系里已成常态。今年三月,92岁的离休干部张爷爷在剡湖分院的病床上,经历了另一场生命接力。

“老爷子喘得像拉风箱,CT显示肺部炎症还在扩散。”查房时,剡湖分院全科医生小裘眉头紧锁。家属已收拾好行李准备转院,但老人执拗地抓着床栏:“我哪都不去!”转机出现在次日清晨——嵊州市中医院医共体总院院长、呼吸内科专家钱卫星带着康复专家袁明踏进病房。

钱卫星在剡湖分院查房后与基层医生进行病例讨论。

钱卫星举着CT片对着窗户端详:“炎症确实在影像上扩大,但老爷子体温正常,能自主进食,哮鸣音也减轻了。”这位呼吸科专家掏出听诊器:“咱们中西医结合再加把劲。”当天,袁明的中药汤剂就送到了床头。两天后,张爷爷已能拄着拐杖在走廊遛弯,逢人便夸:“专家把脉开方,比灵丹还管用。”

这些“生死时速”背后,藏着嵊州市中医院医共体的运转密码。在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们正在紧锣密鼓地为分院回收的复用器械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及储存和发放。同样,在总院的临床检验中心,主任钱贺正紧张地看着报告单,“这个血凝结果达到危急值,立即通知分院检验科,要引起高度重视!”

这些场景背后,是嵊州2019年启动的医共体改革。如同茶树嫁接,总院向6家分院输送着技术养分:每周50余名专家下沉坐诊,每年开展模块化培训100余场,更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云端查房”。在北漳分院,门诊医生电脑里能第一时间查看到总院临床检验中心为病人出示的检验报告单,确保与上级医院检查检验的同质同效;在三界分院,内镜中心年接诊量突破千例,九成常见病就地解决。

改革成效写在百姓账本上:该医共体建立五年来,专家下沉坐诊逾11935人次,开展业务培训322场,完成带教手术1486台。更令群众暖心的是,像张爷爷这样的高龄患者在分院治疗,日均费用较三乙医院低45%。

“专家下沉不是‘到此一游’,而要‘落地生根’。”嵊州市中医院医共体总院院长、呼吸内科专家钱卫星指着墙上的培训日程表:本周四下午是呼吸机操作实训,周五上午安排中医适宜技术考核。在总院帮扶下,北漳分院去年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这种“输血+造血”模式,让山区卫生院的抢救响应时间缩短了28分钟。总院的中医诊疗项目在嵊州市是独树一帜,总院也总是手把手倾囊传授,直至目前各分院冬病夏治、中医护理已遍地开花。

暮色中的剡溪泛着粼粼波光,如同蜿蜒流淌的民生答卷。当最后一台内镜器械在消毒舱内泛起蒸汽,当基层医生在总院实训室反复打磨手法,这场持续五年的医疗变革已悄然抽枝散叶。从专家下沉的“技术活水”到分院自强的“源头蓄能”,从云端会诊的“数字鹊桥”到同质管理的“质量标尺”,嵊州医共体正以根系相通的生长姿态,将三级医院的医疗海拔“平移”至阡陌乡间。正如新茶终将在春风里舒展成碧浪,当县域医疗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健康中国的愿景便在这剡溪两岸,沉淀出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作者:黄丽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