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辽都遗址邂逅漫天彩鸢,当非遗技艺碰撞现代创意,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盛宴正在祖国北疆大地绚丽绽放。4月27日,以相约辽上京,醉美北疆行“文旅体农商”融合系列活动为主题的内蒙古巴林左旗第三届风筝艺术季在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盛大启幕。这场为期三天的春日盛会,通过14项特色活动的有机联动,不仅重现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意画卷,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地方经济创新性发展的融合之路。
千年遗址焕新颜,文旅融合激活历史基因
清晨的辽上京遗址公园,春风拂过斑驳的古城墙,唤醒了沉睡的记忆。在考古成果展示区,30块图文并茂的展板沿瓮城遗址次第排开,将最新的考古发现与辽文化研究成果娓娓道来。游客赵振果驻足在一幅“四时捺钵”场景复原图前感慨:“看着空中舞动的海东青造型风筝,再对照展板上的契丹春猎壁画,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春捺钵时节。”
这种时空交错的沉浸式体验,正是本届风筝艺术季的匠心所在。在活动主场地全长1.2公里的木栈道两侧,1米至5.5米的静态风筝与2米地景装置巧妙排布,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这个60米长的‘远古三叶虫’和36米长的‘章鱼’巨型风筝是专门定制的。”巴林左旗风筝协会会长褚树荣介绍说。看着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辽上京遗址的沧桑壮阔相映成趣,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纸鸢作媒促发展,体旅互动培育消费新场景
上午十时,随着200余支大型软体风筝和3000多支普通风筝腾空而起,辽阔的草原天空瞬间化作流动的艺术展厅。35多米长的草原骏马风筝四蹄生风,憨态可掬的熊猫风筝组团卖萌,长达50米的远古生物风筝阵列演绎着“空中侏罗纪”。专业放飞团队负责人陈向阳表示:“我们根据遗址区风力特点调整了风筝配重,让文化展示与运动体验相得益彰。”
在“万人放飞”体验区,一万余名中小学生与市民共同执线,数千只彩鸢齐飞的壮观场景,将全民健身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来自林东三中的学生王雨晴和父母协作完成风筝首飞后兴奋地说:“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的‘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今天终于体会到了这种诗意。”
这种“专业展示+大众体验”的模式催生出多元消费场景。在特色产品展销长廊,来自各苏木乡镇街道农特产品受到游客喜爱,契丹牧耕的有机杂粮通过“线下试吃+云端直播”实现销量翻番。在非遗展示区,蒙古族刺绣技艺传承人其木格现场为游客展示制作技艺,既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开发出文创产品新品类。
产业链条再延伸,农商联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夜幕降临,遗址公园华灯初上,夜光风筝秀将活动推向高潮。LED灯带编织的凤凰风筝划破夜空,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守候。与此同时,200公里外的电商产业园里,11个直播间正通过“云游风筝节”专题推介当地特产,仅开幕式当天就达成线上交易额126万元。
这种“旅游引流-场景消费-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得益于组委会精心设计的融合机制。当地30多家本土企业和12家合作社都带着优质特色农产品来到活动现场,据不完全统计,活动首日就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行业营收同比增长45%,特色笤帚苗制品订单量较平日增长3倍。
“我们正在把风筝元素植入全域旅游规划。”巴林左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谢艳莉表示,通过开发风筝主题研学路线、打造风筝艺术季,将把“纸鸢效应”转化为持久发展动能。这种创新思维已初见成效——风筝艺术季预约制接待的6个研学团队中,有2个已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文化基因再传承,创新表达激发展新活力
在传统技艺展演区,66岁的风筝匠人张玉琴正在演示“扎糊绘放”四艺。老人特意选用当地产的松木做骨架,用传统颜料绘饰纹样。“现在的年轻人有创意,给老手艺注入了新生命。”他指着旁边青少年DIY区的彩虹独角兽风筝笑着说。活动当天共有900余人次参与非遗体验,诞生了73件创意风筝作品。
文化旅游“破圈”尝试。活动现场,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一场盛大的演出。当地乌兰牧骑、文化馆和社会文艺团体为游客奉上精彩的节目的同时,会邀请游客上台互动。在趣味项目打卡活动区,有投壶、套圈、踢毽子等传统趣味活动项目,游客参与活动还有纪念品。这些创新表达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春风吹拂,万千彩鸢在北疆苍穹书写着融合发展新篇章,在这场关于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文旅资源创新开发、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探索中,巴林左旗正乘着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的东风,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振翅高飞。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