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猪场100多个、‘土特产’金华两头乌猪出栏三年翻两番、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4%、畜牧业机械化率超70%,贯通生产调控、疫病防控、屠宰调运、产品追溯等全过程的‘浙农牧’平台成功构建……”
去年底,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在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带动上,支持浙江先行先试。
浙江何以成为智慧农业之典型?——关键在于改革与创新。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一直以来,浙江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农业领域,浙江以改革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紧扣“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主线,着力做好增产保供、“土特产富”、疫病防控、动物检疫、饲料兽药、强基固本等六方面工作,推进产业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了众多有益探索和改革实践。
近日,浙江即将举办全省畜牧业创新发展大会,聚焦畜牧产业升级,突破传统模式瓶颈,促进养殖场(户)稳定增收,搭建政府、企业、养殖户、金融等多方对话平台,提升产业竞争力。
春风浩荡,四月江南,记者深入这片改革之地,沿着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看之江大地一幅畜牧业现代化图景正以改革为笔触,在青山绿水间挥毫泼墨——
数字化改革带来思维之变
——系统化、整体化构建畜牧产业大脑
畜牧业一头连着居民“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钱袋子”,事关国计民生。其产业链条长、生产周期长,过去长期存在产能调控难度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浙江省畜牧业的数字化改革中,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布局畜禽全生命周期全环节,构建了贯通生产调控、疫病防控、屠宰调运、产品追溯等全过程的“浙农牧”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体系改革,为全省畜牧管理部门及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经营、管理等数据支撑。
浙江畜牧产业大脑系统界面
通过数字化改革,浙江将全省畜牧业生产数据汇总分析,为生猪养殖、屠宰等主体精准画像,实时推送生猪收购价、屠宰活重、产能及效益分析等指标,为养殖主体研判风险提供了依据。2024年,生猪稳产保供智能模块发布807次产能预警,省农业农村厅通过产能测算模型,提前研判产能趋势风险,同步发布调整存栏结构、淘汰低产能繁母猪等调控措施,全年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绿色区间,生猪头均盈利82元。
通过数据分析,养殖企业可提前安排生产,最具获得感:2022年四季度,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提前安排出栏,比原出栏计划一次性增加收益1500多万元;2024年1月,浙江华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分析数据后,延迟一个月出栏部分大猪,比原计划出售价高2元/公斤。
“还有一次,我们从政府提供的数据发现,农户出栏生猪的均重发生变化,企业领导通过这一变化判断接下来猪价即将下跌,于是尽快抛售库存冻品,有效减少了后来的损失。所以,我觉得浙江畜牧产业搞数字化的意义非常大,这一点是单个企业靠自己做不到的。企业将自身的数据汇集到政府,再由政府将数据综合后反哺给我们,能够有效指导生产节奏。”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缪雨感叹道,之前还觉得畜牧业数字化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没想到现在就已经用上并且见效了。
生产方式改革促进产业链之变
——链群化、差异化、特色化助力产业兴旺
稳产能、保畜禽产品供给是畜牧产业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浙江批量建设现代化牧场,新建万头以上猪场100多个,设计出栏800多万头,产能增加80%。
“提到养猪,很多不了解的人只能联想到过去那种脏乱的猪圈,实际上,在现代的楼房猪场中安装了各种智能设备后,能在电脑上显示猪舍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系统依照数据智能化控制猪舍通风量。每日的生产数据通过系统录入,分析各项生产指标数据指标后,反馈给我们,可针对发现的问题精准改进。”浙江华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俭军说。
据了解,该公司已形成集饲料生产、畜禽育种、养殖、屠宰和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有4个饲料厂、18个养猪场、25个生猪屠宰厂,年出栏生猪 310万头,年屠宰分割生猪 1400 万头,年生产火腿 80 万只、各种肉类制品 3 万吨的生产能力。
去年,浙江28个湖羊、12个蛋鸡国家产业集群子项目,15个浙系畜禽集聚区和农业“双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项目全部建设或完成,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链条融合。作为浙江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蛋鸡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在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浙江凤集食品有限公司已投产存栏50万只蛋鸡的“未来鸡场”,各种自动化设施令人啧啧称奇,一人便可“服务”11万只蛋鸡。不久后,9栋高标准智能化鸡舍将全部运行,届时,可入住百万只蛋鸡。
在衢州市龙游县的龙凤山养殖场,与华统集团合作的生猪共养项目规模已达5800头,这里采取的模式是“公司供种+农户育肥”、饲料兽药技术全包、全进全出订单饲养、农户收益托底结算的分段饲养形式,大家合作共赢。另外在杭州益媛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构架中,同样采取公司对外输出技术,农户按标生产,最终保价收购,户均年增收3-10万元不等。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省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22.83万吨、39.41万吨和20.8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9%、8.6%和减少0.3%,畜牧业产能基础稳固,市场供应稳定有保障。
在推动畜牧业稳产保供的同时,浙江高度重视地方“土特产”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熊猫猪猪·金华两头乌”国际牧场的猪舍
金华两头乌猪是“中国四大名猪”之一,堪称浙江畜牧业的一张金名片。在“熊猫猪猪·金华两头乌”国际牧场,一群来此进行课外实践的小学生们正围在牧场猪舍的玻璃展示窗口前,兴奋地夸赞两头乌幼猪非常可爱。据介绍,牧场开园以来,共接待游客190万人次,营收达1.85亿元。
金华两头乌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作为浙江的“土特产”之一,在市场上也广受认可,这缘于近些年实施的金华两头乌产业振兴行动,所取得的不错成效。2024年,金华两头乌能繁母猪存栏和商品猪出栏分别达到8253头、9.0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3%和35.4%,实现三年翻两番,全产业链产值达12.2亿元。
据悉,为推动“土特产”集聚发展,眼下,浙江正从“保+育”两方面共发力,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库二期主体工程完成验收,檇李黑猪、金乌猪等新品种提交申请审定,温州一鸣奶牛育种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DHI实验室现场评审,捷报频传。同时,浙江还举办了地方猪、湖羊高质量发展大会、浙猪品牌行·浙江土猪肉推介会等会议活动,通过养殖端与新零售、电商、餐饮等企业签约,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
科技体系改革助推技术之变
——设施化、绿色化催生新质生产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富含哲理的话如今已深入人心,更在生动实践中开花结果、惠及民生。
“两山”理念在浙江畜牧业上的落笔在于:以生态环保理念为核心,将畜牧养殖与种植等产业有机结合,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同发展,变废为宝,促进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
在杭州市淳安县,农户将土鸡养殖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在台州市天台县,当地完善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了3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包括沼液发酵存储、沼液配送、堆肥腐熟生产、有机肥生产和配送施用等服务,既解决养殖端粪污处理和消纳问题,又解决种植端用肥运输、施用和来源问题。
沼液灌溉茶园
通过资源化利用技术,浙江有效解决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问题。2024年,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4%。同时,浙江又聚焦兽药减量化、饲料环保化,综合运用数字化、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加快构建源头减量、过程管控、检打联动、优质优价机制。
“我们的鸭场采用舍内半网旱养模式,使用创新研发的益生菌发酵饲料,不仅实现了养殖过程全程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还提高了产蛋率和蛋品质量。”浙江省金华市金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伟峰引以为傲道,生产出的绿色鸭蛋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每斤价格比普通鸭蛋高出4元左右。
通过两轮的“两化行动”,浙江已实现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养殖场2002家、饲料环保化养殖场540家,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此外,在科技体系改革中,浙江畜牧业还以“三农九方”的科技项目体系为载体,以“双强项目”等助力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设施化水平建设。2023年,养殖设施化水平达70.43%,居全国最高水平。
安全治理改革带来智治之变
——制度化、数字化守牢畜产品安全底线
肉品安全是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浙江以“浙农码”串起了标识、溯源、预警等功能,通过“一码赋能、全链追溯”,持续提升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助力畜产品优质优价发展机制构建。
在杭州市拱墅区的一家超市里,记者扫描了一份包装冷鲜猪肉上的二维码,上面显示该份猪肉的产品检疫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屠宰场等信息。“瞧,我买了这袋熟食蜜汁鸡腿零食,手机一扫,除了掌握基本信息和抽检信息,竟然还能看到企业加工车间的实时监控,真是太让人放心了。”在超市购买商品的王女士说。
通过迭代“浙农牧”系统,强化畜禽产品数字化追溯制度顶层设计,浙江全面贯通检疫检验数据,跨部门共享农业端“浙农牧”与市场端“浙食链”两个数字化系统,全面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养殖、屠宰、肉品经营等企业以及基层监管部门、社会力量全方位数据融合,形成推进安全治理改革的强大合力。同时,为推进生猪屠宰转型升级,浙江关停所有的生猪小型屠宰点,已有31家生猪屠宰企业完成GMP改造及检查。
记者在冷鲜柜前扫描“浙食链”二维码
据悉,目前,浙江本省流通的所有畜禽产品全面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可追溯,全年检疫检验无纸化出证600多万单。产品检疫合格证、产品品质证日均推送浙食链1.5万单,消费者可追溯从养殖到屠宰、到市场的全过程信息。
用数字化打通畜牧业全链条,不仅给食品安全带来保障,也在动物防疫守牢安全底线。2023年11月底,“浙农牧”突然出现多条养殖场红色预警,主要包括存栏300头以上养殖场连续30天数据无变化且持续2周以上、出栏商品猪日龄与前90日相比连续2次小于80%等情况。
收到系统预警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立即召集相关业务单位及专家研判风险情况,并组织人员赴6市开展生猪生产和非洲猪瘟防控情况专题调研,针对部分养殖场存在的异常清栏、死亡率高等问题,省市县联动专家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督促养殖场户落实落细物理隔离、清洗消毒等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同时强化科学规范管理、优化消毒方式、提高疫病检测手段,最终最大程度上排除了疫病风险。
据了解,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持续提升全链条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区域综合防疫能力,目前,已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无疫小区46家、净化场8家,全省76家生猪屠宰场运输车辆洗消监控配置实现全覆盖,其中有40家完成洗消设施改造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浙江省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如今合作更入佳境,还联合推动立法,修订颁布《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浙江省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规定》等3个地方法规规章、10多项配套政策制度。
增值化改革带来价值之变
——区域化、全局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坚持“部门协同、系统对接、数据跑通、服务增值”的原则,以肉类无纸化出证为“小切口”,全面开展浙江省肉类检疫检验增值化服务改革,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纸质证变成电子证后,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纸质证从填写、归档到储存,会消耗很多人力物力,司机得随身携带检疫证明,万一找不到了还要原路返回重新开具。电子化出证后,证件以及相应的信息就在手机里,可以直接调取、实现无缝对接。”缪雨点赞道。
数据显示,检疫检验双无纸化出证极大提升了服务和监管效能,单个屠宰企业日均检疫、检验出证时间分别缩短98分钟、104分钟,降幅分别达到68.5%和70.1%;此外,管理成本同样全面下降,全省减少签证、分销换证人员1360余人,每年光减少打印机、墨盒、台账等耗材成本就有500多万元。
浙江还立足长三角大市场,积极参与区域内的畜牧业交流与合作会议,合力拓展市场空间,共同打造高效安全的跨地区肉类供应体系,持续深化检验检疫增值化改革,实现了长三角跨省无纸化出证“从0到1”的突破,同时以数字化系统集成和多元协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农业农村、市场流通两个领域深化细化,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质,提升综合效益。
去年以来,为推进动物检疫改革增值,浙江聚焦肉类一体化监管、高质量保供,创新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等跨省协作机制,推动与10余省市实现跨省动物检疫A证无纸化互通互认,已向“浙食链”推送动物检疫证明519.9万单,半年时间就互通跨省无纸化动物检疫证明(动物A)3万余单。为此,浙江专门出台检疫便民服务“五项措施”,致力于打造肉类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域样板。
乍嘉苏高速公路嘉兴动物防疫检查站工作人员在核对查验报送信息
今年4月24日,全国首张跨省动物产品检疫电子证在浙江省乍嘉苏高速公路嘉兴动物防疫检查站成功报验。此次报验车辆所载送的是12吨鸡产品,由山东临沂运往杭州余杭区。“以前要带纸质的检疫证明、备案单,一路上都得防止丢失、破损这些问题。现在只需要出示‘浙农码’平台生成的手机二维码就行了,很方便。”承担本次运输的司机师傅王安波说。
改革创新,最终落脚点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上。最近,浙江推选出畜牧业八大创新促共富模式案例,既有绿色生态模式、牧旅融合模式、地瓜经济模式、村企合作模式,也有联农带农模式、全链发展模式、智慧养殖模式、品牌营销模式,为全省畜牧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春风浩荡启新程,勇立潮头再扬帆。当改革浪潮与创新源泉激荡回响,浙江畜牧业这场变革,正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写下鲜活注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朱海洋 刘一明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