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而推进涉农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也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开展生物菌剂田间扩繁面积1.36万亩,常年施用客土+农家肥、商品有机肥2.7万吨以上,亩均用量达到2至5吨,基本实现植烟土壤有机肥施用全覆盖,亩均化学肥料用量连续多年减少,病虫害发生率逐年减低,土壤保育取得新进展。
客土及农家肥堆捂(菌剂扩繁)技术培训。罗巍/摄
深入研究植烟土壤健康评价,推动农业生产“顺天时”
土壤会“生病”,体检很重要!根据体检报告对症下药,让土壤重焕生机。连续两年,土壤取样检测工作在普洱烟区有序展开,外业团队精准选取植烟区域田间代表性土壤样本,累计对规划烟区取样送检土样3047个;内业团队则运用先进科技对pH值、有机质等10项土壤养分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揭示了土壤的“奇妙配方”,这些数据经过科学整理与综合分析,应用于烟区土壤改良和烟田的提档升级,助力大农业的发展。
给土壤开健康处方,关键要分析土壤退化的症状,找出退化的病根,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健康的处方。云南普洱思茅区分公司聚焦“土壤耕作层浅、养分不均衡、土壤PH和有机质偏低,连作障碍趋显”等所面临的植烟土壤保育问题,通过开展植烟土壤取样检测,动态掌握土壤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等信息,深入研究不同生态区植烟土壤健康评价、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土壤保育主要障碍因子等,更加清晰准确把握“有多少地、能种多少、适合种什么、应该轮种什么”等,进一步推进烟区布局优化;深入研究耕层构建技术对土壤理化性质、水分养分利用和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有针对性地研发有机肥料,提高测土配方按需施肥精准化水平,推动建立不同类型土壤保育模式,建立融合良区、良种、良法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形成集生态保护与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
推广农家肥+菌剂+钙镁磷肥堆捂技术。马德春/摄
因地制宜构建土壤保育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应地利”
守正以把稳方向,创新以赢得未来,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近年来,云南普洱思茅区分公司认真分析应用土壤检测数据,充分利用检测数据指导好平衡施肥工作,开展烟区控害促生型功能菌田间扩繁技术、塘施客土缓解连作障碍技术推广,综合运用“客土+农家肥+菌剂+钙镁磷肥”土壤保育技术。
连日来,普洱市云香四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统一购买的290吨钙镁磷肥陆续运达指定地点。“质量有保证,还直接送到家门口,省心。”思茅区云仙乡芦山村种植户李六川一边点算,一边谋划新一年的烤烟种植。从1996年云仙乡试种烤烟,29年来他一直跟土壤打交道,扛起锄头,走向烟地,习惯的动作,劳动的本色,数十年未曾改变。他深知“万物土中生”的道理,更深知土地的可贵,每年农家肥堆捂、制作客土就数他最积极。思茅区分公司引导种植户因地制宜确定适宜的有机肥资源类型,加大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推广力度,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烟地肥力,同时集成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开展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施肥、肥料统配统施社会化服务等,减少化学肥料用量,助力加快推动绿色化发展,构建烟叶绿色发展体系。
普洱烟区冬小麦整体长势良好。马德春/摄
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动农业生产“聚人和”
春风徐徐,芦山披绿。位于云南省普洱思茅云仙大芦山烟区春潮涌动,处处能感受到发展的蓬勃“麦”动,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思茅区分公司组建技术小分队,进村入户面对面进行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加强科学春管,助力烟叶生产。
“今年计划种植烤烟多少亩?”“农家肥堆捂、客土准备了吗?……”云仙烟站工作人员曾绍文问得十分细致,每次上门走访,都把农户的春耕需求记下来,最短时间内提供解决方案。“你瞧,农时不等人,为植烟土壤营养配餐,加餐重营养,增施钙镁磷又补生物菌剂,客土栽培,土壤健康,准保又是好收成。”曾绍文坚定有力地开出“药方”。“烟草公司动员合作社片区网格责任人员组建春耕生产服务队,召开烟农会,认真倾听诉求,为他们算好‘收益账’,增强增收致富信心,助力群众春耕春管,解决生产后顾之忧。”
据了解,今年云仙乡冬农业开发面积2.8万亩,有冬小麦、冬玉米、豌豆、红薯、滇红花等,总产量预计能达到6800吨。同时,云仙乡积极打通外销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不仅保障了冬季的“菜篮子”,还夯实了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真正实现“绿了山腰,鼓了腰包”。
发展绿色生产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烟叶原料安全,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施志鹤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