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小镇“突围记”——贵州省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2025-04-28 22:3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何沁屿 作者:刘久锋 洪文洁

从贵州省安顺市区出发,沿着省道S209一路向南车行2个多小时,便可到达两市交界、八乡接壤的紫云自治县猴场镇,其地理位置边远、人多地少、镇情复杂的“标签”,曾一度制约了该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逆境中如何突围?近年来,地处麻山腹地的猴场镇以开放之姿积极探索拓展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县内联建——跨市协作——跨省共融”三级联动体系,实现了跨区域共建共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走出了一条从“地理边缘”蝶变为“发展枢纽”的突围之路。

三级联建破壁垒:从“单打独斗”到“全域联动”

“蓝靛产业是村里致富的‘金钥匙’,今年我们不仅继续种植蓝靛,更要通过‘联村合作’走蓝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猴场镇小湾村党支部书记秦江山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秦江山口中的“联村合作”,是小湾村与猴场镇大田坝村、四合村,紫云板当镇同合村、尅混村,紫云格凸河镇格丼村共同探索的“党建联建 产业联营”新模式,6个村以“村集体经营联合体”——安顺紫航农特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集中销售农产品,推动蓝靛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通过“产业联营”,小湾村去年集体经营性分红收入8万余元,村民们说“联建联出了甜头”。

在深化跨区域联建的基础上,猴场镇的创新实践正从“村域联动”向“跨域融合”跃升,“边界事务一站式代办”服务便是最好体现。

“针对黔西南州打易镇与猴场交界,我们遇到突发情况时,会与对方派出所联动,争取在第一时间协同工作,既节约了办公成本,又便于突发情况的快速处置。”紫云自治县公安局猴场派出所教导员陈明顺说。这样的“联动”来源于猴场镇与“邻居”的成功“牵手”,两两相邻的镇乡党委在接壤村设立联合便民服务站,集中为群众代办通办医保、户籍、纠纷调处等高频业务。

为进一步拓展跨区域协作机制,猴场镇不断同接壤的黔西南州打易镇、郊纳镇,及相近的黔南州木引镇等乡镇探索跨区域党委联建机制,通过组织共建、事务共商、服务共享,逐步构建了边界乡镇间“党建引领共发展 边界融合共繁荣”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当跨区域协作的半径从市州交界延伸至千里之外,猴场镇的联建实践再次突破了区域边界。

针对猴场辖区内4500人在宁夏自治区青铜峡市瞿靖镇务工的现状,猴场镇与瞿靖镇一步步构建起了跨省基层党委联建机制。

去年8月,猴场镇组建专项工作组远赴瞿靖镇,慰问外出务工人员;今年3月,瞿靖镇2名干部又带着解决方案回访,召开法治协作座谈会;4月,两地线上商讨“双向服务管理”联建内容,即将签订两镇跨省基层党委联建合作协议……

“组织共建、服务共享、发展共谋,貌似打破边界,实则打开了共同发展及服务的大门。”猴场镇党委书记粟莉表示,从跨村联产到跨镇联治,从跨市州联建到跨省联动,猴场镇正以党建“红线”结起区域协同的“同心结”。

治理联动提质效:从“单兵作战”到“全域共治”

“太方便了,在家门口就能给摩托车上牌,再也不用跑县城折腾一整天了!”日前,在猴场镇设立的摩托车上牌服务点,刚办好牌照的村民赵仕忠高兴地赞叹道。

这个设在派出所院内的便民服务窗口,正是当地深化跨区域联建、延伸基层治理服务触角的生动缩影。

猴场镇立足于紫云县南部枢纽的区位特点,建立以猴场镇派出所为中心派出所,联动大营镇、四大寨乡两个协作派出所,与紫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第三中队实施“所队合一”联合办公机制,形成警务联动、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基层警务发展格局。

“目前,我们已构建警务联管、联动、联调机制,建立了由‘中心所’、协作区派出所、村警组成的三级调解体系;同时设立摩托车上牌服务点,打通‘一站式’服务办理通道,形成联动服务机制。”紫云自治县公安局猴场派出所教导员陈明顺介绍。

这样的联合便民服务基点,在宁夏也建立了起来。

“我这个基地共有3个网格,每个网格负责管理服务250人左右。” 小湾村的党员谢云松,是猴场镇在宁夏建立的跨省网格员之一,“大到土地流转谈合同,小到孩子转学办手续,网格群里随时都能找到人。”

“过去跨省务工像‘断线风筝’,现在有了组织,就有了底气。”猴场镇党委副书记邹玉明介绍,针对猴场籍人员在宁夏集中务工的特点,该镇积极延伸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中心抓头雁、雁头管片长、片长带动群众”工作机制。

“目前,猴场籍在宁夏务工的党员有7名,他们带领着家乡人在那里安居乐业。我们拟在瞿靖镇组建‘流动党支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邹玉明说。

截至目前,猴场镇在宁夏共建立试点网格6个,发展带动71名“头雁”在宁夏瞿靖镇从事蔬菜种植、菜场管理等“提桶桶”工作。

“从跨乡镇协作到跨省联建,变的是治理半径,不变的是为民初心。”粟莉表示,通过党委联建,既破解了跨区域的基层服务管理难题,更探索出一条“组织联建强根基、服务联心惠民生”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产业协同促振兴:从“资源分散”到“链条融合”

“我们所用原料不仅在本乡镇采收,还有大营镇、格凸河镇等周边乡镇的,一年下来,能加工100多吨蓝靛。”猴场镇蓝靛加工厂车间内,迎着浓郁的草木香,负责人徐荣松介绍,通过收购加工周边乡镇种植的蓝靛,有效解决了猴场土地资源匮乏导致蓝靛原材料资源不足的问题。

基于与周边乡镇共同发展蓝靛种植业的产业基础,猴场镇不断深化同周边蓝靛产业集群协作模式,推动跨区域产业链整合,通过原料集中加工、共享技术标准、市场资源共享等举措,初步形成“一核多点”“抱团发展”的蓝靛产业区域化布局。县内合作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的同时,在跨省协作的主战场上,劳务经济的双向流动也书写着更多故事。

在小湾村集中连片的蔬菜大棚里,村民岑仕国正在向务工群众讲解种植技术要点。这位曾在青铜峡市务工10多年的“老把式”,如今在家乡流转了100亩土地,引进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种植菜心、芥蓝等蔬菜。“在宁夏打工时,我发现那边的反季节蔬菜效益很好,就想着把技术带回家。”岑仕国说,现在基地每天有20个村民务工,人均日薪120元,预计今年能带动村民增收 20万元。

连接猴场和青铜峡的,不仅是技术和人才,还有便捷的交通线。今年初,猴场人岑小江开通了大巴专线,8辆长途大巴车往返“猴场—青铜峡”,帮助在宁夏的猴场人把大量财富、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家。这在过去,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曾经隔着万重山的两个小镇,现如今正开展“乌蒙山连着贺兰山”的跨区域协作,竟开通了满载着就业希望与乡愁牵挂的专线。乡亲们把岑小江的大巴车叫作连接两地的“创业致富直通车”。

“跨区域联建不仅让劳动力‘走出去’,还要让人才、技术、资金‘引进来’,更要实现‘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到‘带动一片、振兴一方’的转变。”粟莉表示。

从县域协作到跨省共融,猴场镇以党建联建为笔,以资源整合为墨,绘就了一幅边界协同发展的壮丽画卷。这片土地的故事证明:当封闭的行政区划被开放的协作网络取代,曾经的边界小镇亦可跃升为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

作者:洪文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