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个半月,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一家名为“仓野SPACE”的乡村西餐厅牢牢占据着青浦区西餐厅“榜一”位置。西餐厅设在村里本身是一个卖点,又是新推出,获得消费者短时期热捧很正常,但是,和绝大多数背靠大都市的农文旅项目比照,“仓野空间”存在两大明显不同:一是客单价不比上海市区的西餐厅低,跟青浦区地标性休闲区“蟠龙天地”内一干西餐厅比较,后者毗邻国家会展中心,身处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内,大多数在口味、环境及服务三大指标上的得分数都比“仓野空间”高,是来自长三角及全国其他都市圈的游客硬是把地处上海远郊的“仓野空间”推上了“榜一”位置;二是敏锐的资本闻“香”而至,却被创始人婉拒,理由是,等到打出“烘焙文化村”品牌之后再考虑引进资本扩大产业规模。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培育和引进乡村新业态便成了顺势而为的探索实践。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因为新业态而吸引了游客,有的乡村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促成新业态聚合出新的产业。但总的来说,以农文旅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新业态,能在一个行政村集聚,进而形成产业的,凤毛麟角,对于一个没有特色文旅资源的美丽村落,几无可能。那么,以农文旅为特征的新业态到底能否为美丽乡村增添产业,乡村产业又以什么样的逻辑繁衍生息?近日,记者慕名前往林家村,和村党总支书记、乡贤、“仓野空间”创始人展开交流。
培育乡村产业“品牌打卡点”先行
春末时节,上海都市乡村处处透着生机,走在2021年成功创建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林家村,和美景象扑面而来。
“我们直接去‘仓野空间’吧,你看,就在河对面。”
林家村党总支书记徐永坚事先知道记者此行的目的,在村委会大门内侧和记者简单寒暄之后,手指着河对岸。
河对岸是两幢连在一起的普通人字形屋顶钢筋水泥砖墙的两层楼高厂房,因为西面近三分之一长度的屋顶高出一小截而形如两幢,外形上,保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普通乡村厂房的样貌。如果不是安装在外墙上的休闲平台和正在享受的游客,记者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榜一”乡村西餐厅的一面。
3月25日周二上午乡村西餐厅北侧场景
走进“仓野空间”,如同走进一个乡村公共院落。北侧是L形主建筑,中间水泥庭院里有一棵高大雪松,南侧是一片小树林,一览无余。L形主建筑西侧是村卫生室,占了约三分之一的空间,其余部分是“仓野空间”建筑,也就是乡村西餐厅,与林家村年长者食堂合二为一,庭院的东头是四开间一层高人字形屋顶辅助用房,当中两间的墙用烘烤面包用的木头装饰。如果非要强调空间的格调,就是外立面显得质朴而有年代感的同时,不失设计感。一块两米见方斜靠在墙上的抽象画,则让整个空间和艺术产生了某种联想。
西餐厅是另外一个天地,一个由乡村年代感、现代设计感与质朴时尚的家具共同构成的西餐空间,一个通过大玻璃窗、大门和外部美丽乡村融合的空间,一个能自证投资额达数百万元的乡村休闲体验空间。
“钱和精力基本都用在了这个近800平方米的西餐厅里了,我们按照消费者的喜好做了内部设计,建起了全球最大的面包烤炉,用了上好的材质,桌椅及其木地板等无不质地考究。”有着丰富城市空间设计和运营经验的“仓野空间”创始人阙忆铭说,“我的目标非常明确,首先要打造出一个品牌打卡点。”
随着乡村新业态入驻乡村,各地迎来的多是“乡村网红打卡点”,周游了世界的阙忆铭在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的形势下,投入几百万元打造乡村“品牌打卡点”,是阙忆铭周游世界之后的感悟,是他深入了解了日本一个乡村蛋糕店产值高达10亿元经营理念和逻辑之后作出的决策。阙忆铭认定,乡村产业必须建立在品牌附加值基础之上,通过品牌附加值赋能产业链完善价值链,第一步是打造乡村西餐厅品牌,接下来是创建烘焙文化村品牌,一旦形成了品牌链,林家村的烘焙产业就水到渠成了。
因为乡贤张瑞杰、陈君芳夫妇在林家村创设了上海第一个网红农家书屋,记者自2018年起就关注振兴林家村的追梦人,林家村至今仍有9位艺术家驻村,多亏了两位乡贤的穿针引线。也因为他们俩,老朋友阙忆铭选择了林家村作为乡村烘焙产业的“根据地”。
对于“仓野空间”工作日车流量基本稳定在300辆上下、双休日均超过400辆、单日营业额超过10万元不是小概率事件等表现,张瑞杰很为阙忆铭高兴。他说,忆铭是做城市空间设计和运营的,品牌化运营是他的强项,加上他因为喜欢乡村而在青浦生活工作了10多年,重资产打造乡村西餐厅品牌打卡点既精准又成功。
3月25日上午仓野空间西侧村道上的轿车长龙。
当然,乡村西餐厅设在乡村振兴示范村林家村,拥有全球最大的面包烤炉,这些不足以成就品牌打卡点,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烤面包,提供性价比高的西餐,是基础。为了夯实这个基础,“仓野空间”请来了Costco面包供应商、研究烘焙16年的专家,采购了全球最好的面包用面粉,专门去山东购入高质量的烘烤用果木柴火。
和在成熟商业区经营西餐厅不一样,打造乡村西餐厅餐饮服务品牌,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存在先天缺陷,只有安抚好消费者的味蕾和情绪价值,才有机会提升品牌。“大众点评上的评价,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提高运营质量的明确诉求,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消费者认可我们的质量,这是我们现阶段需要的品牌与消费者关系。”阙忆铭说。
创建烘焙文化品牌筑就乡村产业“护城河”
把烘焙引入乡村,在田野风光里品咖啡面包,自然能够吸引乡村休闲旅游消费者,何况,上海乡村是农耕文化与海派文化的交融地,早在2019年浦东乡村就出现了由老外主理的烤面包特色经营点,当下,利用现场烘焙吸引消费者的上海乡村近10个,其中青浦区就有三个。记者发现,除了“仓野空间”,其他的烘焙点只停留在丰富乡村美食和增加体验的程度,基本上没有从培育烘焙产业的角度思考。
“仓野空间”能否解决乡村旅游双休日潮涨惊人工作日潮落无声的“痛点”?能否持续提升乡村西餐厅的品牌影响力?又如何创建烘焙文化村品牌?针对这些乡村烘焙产业必须解决的价值链难点,阙忆铭给出了经营方略和思路。
首先是把由乡村公路和河道环绕而成的半岛型“仓野空间”打造成一个时尚乡村生活空间。为此,阙忆铭租赁了半岛空间里的三幢民宅,两幢改为民宿,一幢用作“员工之家”,从而解决了时尚生活空间深夜“扰民”之忧,特别是西餐厅乐队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成为品牌传播和提升的一个支点。
3月25日周二上午乡村西餐厅开门营业场景。
其次,在拥有时尚乡村生活空间的前提下,阙忆铭正有序筹备着6个烤炉,一旦这六个烤炉建成,不但能够解决因消费者井喷而带来的烤面包供应不及时、供应不上这个现阶段广受“善意调侃”的难题,也能为消费者提供场景式特色烘焙体验,从而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创建烘焙文化村品牌打下基础。
“有了6个烤炉,高品质烘焙产品的生产研发就能有的放矢,符合中国消费者追求的烘焙产品及体验项目的开发也自然而然提上日程,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这个空间里想象着这些,真的挺美。”浑身透着艺术家气质的阙忆铭不失风趣地说。
完善乡村产业生态塑造产业“生长空间”
当下,乡村产业振兴关注点已经从引进培育新业态转到新业态能否成就乡村产业,乡村产业生态问题也因此成为公共话题。因为“仓野空间”持续不断带来的客流及“吸金”能力,青浦区各级政府领导莅临调研,农业农村委员会以及朱家角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林家村村两委成员更是聚焦“仓野空间”,群策群力塑造烘焙产业“生长空间”。
阙忆铭的回忆证明,带着“野蛮生长”特质的“仓野空间”和没有多少“地利”的林家村之所以能一拍即合,除了半岛形区域自成一体的空间优势,主要是林家村村两委成员和陈君芳等乡村创业者共同构建起来的产业生态优势。因为后者,虽然只签了两年租赁经营合同,阙忆铭愿意高投入深扎根。
3月25日周二上午仓野空间一隅。
事实证明,林家村为乡村产业创建者提供了有力背书。过去一段时间,为了解决每天300辆以上小车进出,朱家角镇镇政府负责人和村两委到“仓野空间”现场办公寻找破解之策。当“仓野空间”提出提升乡村品牌打卡点形象诉求后,村里便下决心把村卫生室搬走。而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产业科科长陆春燕,更是以多种方式调研“仓野空间”,及时掌握创建烘焙文化村品牌、孵化烘焙特色产业进程中的困难和诉求。
“引进培育优秀经营主体围绕‘特而精’建设产业链、价值链,当是乡村产业萌芽、形成、发展的逻辑,‘仓野空间’正进行着非常难得的探索,作为职能部门,要千方百计呵护好产业‘生长空间’。”陆春燕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