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有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将“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用于家庭除虫。据媒体报道,某电商平台上白额高脚蛛售价在5元至40元不等,店铺销量在几十只到上万只,生态除虫已经成了一门生意。
一些网友认为,虽然白额高脚蛛对蟑螂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很难一劳永逸解决虫害问题。也有网友认为,这些昆虫是从野外捕捉的,大量售卖可能会打破自然界原有的食物链平衡,对环境产生影响。还有网友对售卖商家的相关资质和经营方式存有疑虑。对此,你怎么看?
家庭“以虫治虫”效果有限
从实际效果来看,化学药剂可能污染环境、危害健康,而“以虫治虫”无需毒害性物质,在密闭潮湿的南方环境中,蜘蛛能帮助减少蟑螂的出没频率。因此,这种生物防治确实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生态除虫看似形成了良性循环,但当自然法则被包装成商品时,其局限性也逐渐显露。比如,蜘蛛有可能放生即失踪,蟑螂却依旧横行;针对因活体运输导致的损耗,商家虽以“买二送三”等方式进行补偿,却难掩效果的不确定性。
要让生态除虫话题走出争议,需要将生态智慧与商业伦理结合,让自然规律优先于流量逻辑,“以虫治虫”才能真正成为绿色生活的助力。
作者:王志顺
生态治理需要敬畏之心
生态除虫的方法有一定效果,但要警惕可能带来的“生态暗礁”。生物之间息息相关,如同多米诺骨牌,稍有不慎,平衡就可能会被打破。一方面,当那些被电商平台明码标价的白额高脚蛛被大量商用后,可能会在一些地域成为入侵物种,威胁生态安全。另一方面,这样的“商机”可能会让部分商家为此追逐暴利,形成“野外捕捉-集中囤养-全国贩运”的链条,对生态环境造成冲击。
生态治理需要敬畏之心,与其寄望于“以虫攻虫”的方式,不如从环境整治入手,消除害虫滋生土壤。毕竟,真正可持续的生态平衡,从来不是靠快递箱里的生物“雇佣军”来实现的。
作者:贾云乾
应平衡好“控制”与“共存”
生物防治是生态友好型虫害管理的重要方向,消费者能有“以虫治虫”的意识本是一件好事。但也要看到,生物防治专业性强,需要综合考虑防治效果、生态平衡、健康安全等问题。
因此,生物防治的应用将科学规划与公众教育相结合,避免商业化过程中的短视行为。既要对售卖行为进行监管,限制其无序交易,避免将某类生物大量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又要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让人们了解其习性及潜在风险,避免直接接触。通过消费者、商家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平衡好“控制”与“共存”的关系,才能实现生态除虫行业的健康可持续。
作者:张军停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