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河玉919’玉米种子吗?多少钱?”“我家有两亩地,买几袋种子合适?”4月23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富友农资店内,前来采购农资的种植户络绎不绝,在店内边问边选。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呼和浩特市进入农资购销旺季,当地农业执法人员同步开展“绿剑护粮安”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执法行动,遏制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流入市场,护航农资消费。
记者跟随执法人员来到玉泉区一处农资市场进行探访。“你好,请出示一下你们的营业执照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表。”走进一家农资经营门店,执法人员亮证表明身份后开始检查。据悉,该店今年进了30多个品种的种子,已全部备案完毕。“每到一家农资店,第一要查经营资质,看经营许可证件是否齐全有效;二查经营台账,看进货销售记录是否详实完善;三查产品标签,看产品是否经过审批登记,标注内容是否规范完整。”呼和浩特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范宏介绍。
农业执法人员在农资店内检查种子标签。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摄
柜台前,执法人员随机选取一袋玉米种子,用“执法通”APP扫描袋子上的二维码,核对其品种名称、审定登记情况、生产经营许可证编号、生产经营范围等信息。“根据法律规定,种子标签必须附带二维码,这相当于种子的‘身份证’。”执法人员表示,购买农资时除了要选择正规、有资质的渠道,还要认真查看产品标签、使用说明书及合格证,了解其特征特性、适用范围、储存条件等。
中午11时许,到农资市场询价和选购的农户明显多了起来。在丰苑农资店门口,记者遇到了从托克托县乘顺风车赶来买农资的王大爷。“我家有半亩地,主要种玉米。我年年都和老伴来这个市场买种子、农药、化肥,也算是好几家店的老主顾了,这里销售的农资质量过关,价格实惠,种到地里放心。”王大爷说。
丰苑农资店负责人郭志杰告诉记者,全店以农药销售为主,主要从品牌选择和进货渠道两方面保障农资安全。首先从一线农药企业进货,选择老百姓叫得出名字的大品牌,质量有保障,售后完备;其次尽量直接从厂家拿货,不经手第三方,最大程度避免农资来源不明的风险。“农资经销商比种植户更担心遇到假劣产品,制假售假得不偿失,轻则罚款、重则承担刑事责任,还砸了招牌,吓跑了回头客。”郭志杰表示。
执法人员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大田作物种植户大多在线下购买农资,且习惯选择常来常往的老店。“一些种植户与农资经营者认识多年,买农资时可能会放松警惕、疏于仔细检查。作为农业执法人员,不仅得把好农资‘体检’关,也要给农资经营者、前来购买农资的老乡多普法、多提醒。”据悉,呼和浩特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自3月15日起在全市部署开展“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以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958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主体412家次,保障农户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