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丝路再启航——四川盐亭蚕桑产业重振记

2025-04-30 19:4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何沁屿 作者:李传君

四川省盐亭县,相传为嫘祖故里。盐亭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里,该产业为全县财政主要支柱,也是全县农民主要增收渠道之一。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全县桑园折合面积达4万亩,年产茧5000吨,本世纪初开始逐年下滑。

近年来,盐亭县着力重振蚕桑产业,并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桑园面积逐步恢复到11200亩。去年,全县养蚕9984张,产茧400.74吨,平均单产40.1公斤/张,蚕茧收入2483.66万元。另生产桑茶14.1吨,生产桑果167吨,蚕桑生产实现年综合产值4075.16万元。

如今,盐亭县正在建设中的蚕桑丝绸产业园,总投资28亿元,一期投资高达17亿元的“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正加紧实施,13万平方米智能化饲育车间已全部封顶,烘茧、缫丝、织绸车间主体工程已建成。待项目投产后,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将超过10亿元。

川渝携手,种桑养蚕强村又富民

步入西陵镇麒麟村,道路两旁全是绿油油的桑园,肥硕的桑叶缀满枝头。桑园中,一座座蚕棚矗立,养蚕人正忙着做蚕台消毒等准备,一进入五月,今年的春蚕将正式开始养了。“5月1日发放蚕种,5月5日收蚁后,就要进行小蚕共育。”村党总支书记赵大良说。

2023年,麒麟村与星星村、三河村共同成立了盐亭县桑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重庆潜江一丝绸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丝绸公司提供蚕种及其他生产物资,并派技术员现场指导,按市场价收购蚕茧。三村共建的公司发展桑园1000亩,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结算分红。

赵大良介绍说,养蚕可以壮大集体经济,2023年,三村共养蚕6批,产值146万元,去年共养蚕8批,产值215万元。“去年实现利润56万余元,三村各分得10万元。今年计划比去年多养二三十张,产值会比去年多二三十万元,每村分红将在15万元左右。”

蚕桑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为广大村民参与其中,通过劳务增收创造了条件。以去年为例,三个村村民参与桑园管理、采摘桑叶、养蚕摘茧等劳务,共挣得120余万元工资,加上土地流转费,高达140余万元,即村民所得实际上占了该项产业产值一半多。

“勤快的村民,夫妻俩一年可挣五六万元。”赵大良说,58岁的赵彬,两个女儿在外务工,他跟妻子平时在家带孙子,而村里的蚕桑产业为他们提供了家门口挣钱的机会。赵彬开农用车负责运输桑叶,妻子则在小蚕共育室养蚕,去年他俩轻轻松松挣了5万多元。

西陵镇党委书记曾劲涛说,这种因地制宜、抱团发展,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又为村民带来致富机会的模式,是西陵镇一大亮点。除了麒麟村、星星村和三河村共同成立了强村公司外,其他村还成立了3家这样的公司,西陵镇连续两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全县排第一名。

饲料养蚕,工厂化智能化吸眼球

走进位于巨龙镇锣锣沟的蚕桑丝绸产业园,经过一道形似茧房的大门,一幢幢现代化厂房正在加紧收尾。其中,全龄饲料智能化养蚕车间共计12.2万平方米,价值3.6亿元的饲料养蚕设施设备正在安装,饲料化养蚕也正在试行中,不久将全面推行全程智能化养蚕。

该项目为盐亭县招引深圳一家公司落地成立四川同益新鹅溪绢丝绸有限公司负责实施,项目负责人潘洪灿带领记者体验了饲料智能化养蚕有关情况。换好工作服后,经过必要的消毒措施,进入无菌车间,记者看见整齐的蚕台上,蚕儿正在吞噬着略带乳酸味的饲料。

潘洪灿说,这种饲料是由桑叶粉、玉米粉、豆粕粉及维生素等混合发酵而成,饲料配方为公司专利,今后也将在产业园内生产。蚕种催青、收蚁后,从小蚕一至三龄乃至大蚕四至五龄,均由这种饲料喂养,整个饲养过程及以后的上蔟、采茧全在智能化车间完成。

潘洪灿指着一台正在安装的设备说,今后这一套设备只需两个人,人的作用只是下达指令和监管设备运行,其余程序由智能化设备和机器人配合去做,包括蚕台运输、分盘、码盘、投料、除沙、清洗蚕盘、消毒等工作。整个12.2万平方米车间里总共只需约200人。

如此大的车间能有多大产能呢?潘洪灿说,他们将按一年300天每天出茧30吨的产能来安排生产。以此推算,每天每个环节都在循环进行,大约每天都有800张蚕进入下一环节,一年产茧量达9000吨,约占四川全省总产量九分之一,且茧子质量均能达到5A级。

每天采茧完成后,自动进入选茧和烘茧环节。年产9000吨茧子,以现价每公斤60元计算,整个全龄饲料智能化养蚕车间年产值将超过5亿元。园区内还建立了有机肥生产车间,养蚕所产生的蚕沙,除了用以生产有机肥,还在探索提炼叶绿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工艺。

全产业链,闭环倒逼2万亩桑园

其实,园区内吸引眼球的不仅仅是全龄饲料智能化养蚕,而是从饲料生产到饲料化养蚕再到缫丝、织绸,一条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全能消化日产30吨茧子的48组缫丝生产线、全能消化1200吨生丝的77组织绸剑杆机已进入安装日程,最终年产绸缎1200万米。

盐亭县国有企业嫘之源丝绸有限公司正在无缝对接这条全产业链,主抓桑园基地建设。根据日产30吨茧子的饲料需求倒推计算,至少需要2万亩高标准桑园。因此,盐亭县正在富驿、高渠、西陵等乡镇,利用灌木林地、可置换地、前后两轮退耕还林地加紧栽桑。

“目前,我们已新建成标准化桑园6000亩,计划到2026年底将达到2万亩的目标。”盐亭县农业农村局蚕桑站站长冯发毅说,这2万亩不含原有的11200亩,属近两年完全新建,且完全是为“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而建,每天桑叶直接运至园区饲料加工车间。

在富驿镇复明村,“嫘之源”与村集体共建桑园400余亩。村上出地并负责管理及组织人工采桑,公司负责土地整理并出种苗、肥料和技术培训。副镇长黄杰凤说,这片地原为低效桃林,今年初换种桑树,当年就可采桑,三年进入盛产期,每亩可采桑叶2000公斤。

根据公司与村集体的约定,桑叶销售除去土地流转费和人工工资外,按公司七成村集体三成比例分配。预计到盛产期每亩桑园桑叶产值为4000元左右,除去所有成本纯利润将有800元左右,以此计算,村集体可从中分得240元,一年将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左右。

富驿镇共有4个村采取这种模式发展桑园。农民实际可从中得到每亩2000元左右的收入,全镇每年将为农民创造300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新建的2万亩桑园都将采取这种模式,每年将为村集体创造约480万元收入,为农民创造约4000万元收入。”冯发毅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