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逐梦:90后青年王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5-04-30 21:13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何沁屿 作者:于险峰

王冲是一个90后,出生于乡村的他成年后就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了,凭着踏实能干很快就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娶妻生子并当上了饭店老板。然而就在人们都以为他将与大多数家乡的青年人一样定居都市时,他却突然地携妻带子返回了生他养他的乡村。那么,王冲为啥要放弃都市生活重返故土,成为一个逆行者呢?

都市青年“逆行”归乡

辽宁省瓦房店市九龙街道前关村是王冲的出生地,父母双亲都已年过半百,随着年龄的增长地里的活越来越干不动了,想着再熬几年就不干了,去城里投奔儿子养老。没承想儿子却打道回府了,这让他们无法接受。一则断了他们进城的念想;二则怕人笑话,看老王家儿子没出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再则老两口实在不想让儿子过他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

王冲的决定起初并未得到父母的支持,面对儿子的回归,他们感到困惑和担忧。“前关村是我的根,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热爱。”王冲说,“我不想让父母为了我背井离乡,在城里蜗居寂寞养老。我也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

王冲对父母的反应是有准备的,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我现在年富力强,国家又有利农的好政策 ,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面要装咱中国的粮食。我认为整合流转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响应国家号召,所以我回村种地不是一时冲动,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听儿子说得句句在理,父母也不再说什么了。

看到王冲回村了,前关村党支部书记喜出望外,赶紧找他唠嗑,表示欢迎他回来创业,并希望年轻人多关心参与村里的事情,并重点培养他加入了党组织。随着对社情民意的了解越来越多,年轻的王冲越来越感受到肩上责任的分量。

广阔天地历练突围

2021年末,村里遇到了难题:土地流转者经营不善,无法支付村民的土地流转费用。村民们不同意收回土地,导致矛盾激化。此时,王冲毅然接手了这片“二手地”,支付了农民的土地流转金,解决了村里的燃眉之急。

种植粮食作物是个靠天吃饭,出力多收益少的行当,这在农村是尽人皆知的。因此绝大多数返乡创业青年都会选择种植水果蔬菜等高收益经济作物。而王冲却接下个只能种粮油的“二手地”烂摊子。

此时接手就意味着王冲要先支付农民的费用,还要筹备新的耕种费用。因此村里人和他的朋友在得知他接手经营这片土地后,明里暗里都骂他“疯了”。特别是刚刚接受他回村的父母知道他要做这“亏本的买卖”,更是一百个反对,反对不成不惜以“断亲”“断财路”以阻止他接手。他的亲娘舅还到处告诫他的亲友,谁都不准借钱给他。

然而,就是在这种几近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王冲的“冲劲”上来了没人挡得住。他靠一己之力筹集了60万资金,咬紧牙关接手了这片土地,支付了土地流转金,疏解了村里和乡亲的痛点,购买了机耕设备。从此踏上了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布满艰辛的“不归路”。

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算是天公作美,风调雨顺,玉米丰产丰收,价格也较之往年有所上涨。再加上利用机耕设备给其他农户旋地、耕地、收割、脱粒赚取的利润。不仅让他还清了债务,还小有积蓄。

赤胆忠心扩大生产

虽说他的执着改变了家人和亲朋好友对他的看法。但是仍然不看好继续经营粮油作物种植这个行当。父母长辈纷纷劝他见好就收,转投到利润更高的经济作物种植上面来。

也许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2024年,他不但没有转行,反倒是将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由500亩扩大到800亩。可是玉米授粉时遭遇降雨,即将成熟时又遭遇洪水和狂风。年底一算账,亏损了十几万元。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就在亲友们认为他会从亏损的教训中幡然醒悟时,他又从邻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2025年初他又作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就是要为前关村40个低保户和10个五保户的300多亩耕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旋、耕、收义务服务。这样他的耕作面积一下子扩大到1400余亩。

他这种反常的举动,着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说他傻的有之,说他有胆量的有之。更有更多人想知道他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面对大家的追问,他基本上是笑一笑,不予回答。只是在一位挚友面前吐露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说:“选择返乡创业是因为留恋家乡,以及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照顾家人。刚回乡的时候,的确是想通过栽种瓜果梨桃等经济作物进行创业。但是自从申请加入党组织后,入党誓词中的‘执行党的决定’‘对党忠诚’两句话,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作为一个农民党员,他认为整合流转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执行党的决定的最好体现。不论赔与赚,尽最大努力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点贡献,也是对党忠诚的一个具体体现。

留住年轻人,召回年轻人,已经成为乡村之渴望,政府所期盼。更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急需力量。近年来瓦房店市委、市政府充分结合瓦房店市农业农村的实际,通过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培育以及组织建设等手段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村一品,构建主导特色产业,让年轻人留在农村有事干,回到农村有路走。营造了年轻人自愿把事业、理想根植于家乡故土的创业氛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