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大地湾的初夏骄阳似火,在甘肃秦安抗旱高产玉米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北京科技大学万向元教授正带着研究生们弯腰记录玉米表型数据。汗水顺着这位长江学者的脸庞滑落,在旱作农田的黄土上洇出深色痕迹——这已是他今年第三次从首都实验室来到陇中旱塬扎根。
破局:把院士团队“种”进黄土地
面对西北旱区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困境,秦安县创新打造“高校+政府+产业”协同引才模式。去年3月,随着国家级科技小院正式挂牌,万向元教授团队带着9名科研教师和10名硕博研究生,把实验室“搬”到了玉米地里。
“我们在这里建起了50亩高标准试验基地,相当于在田间地头装了个‘人才孵化器’。”北京科技大学专家李紫文指着试验田里的气象站介绍,团队成员累计驻点超1100天,筛选出70余个抗旱玉米新组合,完成关键技术攻关12项。
蝶变:田埂上的“双向奔赴”
在科技小院的“田间课堂”上,农技员薛旺成正跟着研究生学习密植增产技术。这个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成为带动20户村民的技术骨干。“去年我家玉米亩产突破1600斤,增收2000多元。”他黝黑的脸上绽放笑容。
这样的蜕变故事在秦安不断上演。县里创新“专家+技术骨干+农户”帮带模式,培养出63名复合型本土农技人员和乡土人才。青少年科普讲堂、中小学生科技小院研学等“第二课堂”,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13岁的张澜清在参观日记里写道:“原来科学家不只在实验室,也在我们玉米地里。”
突围: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
“家人们看,这个玉米根系比普通品种深30厘米!”在“田间直播间”,高级农艺师冯世杰正举着两株玉米对比讲解。这种“科技赶集”的新形式,已解决种植难题20余项,惠及群众500余人次。
通过“实验室创新—示范基地验证—农田推广”的产业化路径,科技小院的成果正转化为真金白银。团队从2500份玉米种质中精准筛选出10个新组合,产量超对照10%且抗旱性、抗倒伏性等农艺性状同步优化。种粮大户桑存生捧着金黄的玉米棒感慨:“这些‘论文玉米’,可比城里来的收购商实在多了!”
站在试验田的观景台上,万向元教授望着连绵的玉米青纱帐若有所思。远处,敦煌种业的采收机正在轰鸣作业,科技小院培育的新品种即将走向更广阔的西北旱区。在这片诞生过大地湾文明的黄土地上,一场由科技人才引领的绿色革命,正续写着旱作农业的新传奇。
作者:梁栋 郑振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