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盛,欢乐五月踏歌来!“五一”小长假期间,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文旅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无人机光影秀点亮夜空,明星演唱会引爆激情,“非遗”展演传承文化,农特产品畅销四方……一场集“科技+文化+农业+旅游”于一体的饕餮盛宴,让这座古韵故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据统计,“五一”期间环县累计接待游客55.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文旅不仅是诗与远方,更是实现共富的重要力量。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地方实践,“农文旅融合”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如何让“土特产”变身“金招牌”?如何让乡村成为游客的“流量担当”?环县一直以破圈突围之姿揭示“农业+文旅”的融合密码,为乡村发展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
文旅活动“新意足” 多元体验引客来
当暮色漫过环江,环州故城的青瓦飞檐便缀满星光。各式各样的沉浸式演绎现场聚满了人气,身着传统汉服与现代服饰的游客擦肩而过,交织出一幅流动的画卷。
“踏入故城,处处是景,思绪顺着情景剧飞扬,身心瞬间就放松下来了。”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先生为孩子换上宋服,一家人一起体验穿越的乐趣。“插花、射箭、点茶,沉浸式感受宋代的风雅生活,仿佛真的穿越到了千年前的繁华市井。”
晚上8时30分,300架无人机编队腾空而起,在宋塔上空闪耀着科技之光,一时间,天幕中绘出各种环县名片:“中国羊谷 善美环州”“环县欢迎您”“5.1出游季”等字样和三羊开泰、风力发电机、石油油井等极具本土特色的图案轮流上演,观众齐呼“科技的力量太震撼了,环县名片‘飞’上天了。”
在露营体验基地,游客们搭起帐篷,铺上野餐垫,在青山绿水间安营扎寨。白天,漫步山林,呼吸清新空气;夜晚,围坐在篝火旁仰望星空,听虫鸣蛙叫,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美好。“在这里露营,野栖故城,梦枕山河,时间好像都变慢了,身心彻底放松下来,太治愈了!”露营爱好者们感慨道。“孩子们在游乐城从早玩到晚都不肯离开,滑梯、秋千、攀爬架,各类游玩设施齐全,孩子看着他这么开心,我也觉得特别满足。”
龙泉叠水片区则是亲水休闲的好去处。潺潺流水从层层叠叠的石阶上倾泻而下,形成一道灵动的风景线。游客们沿着湖边小径漫步,看水波荡漾,听流水叮咚;孩子们在浅水区嬉笑玩水,溅起朵朵水花,享受着初夏的清凉。
文化惠民“诚意满” “非遗”传承焕新彩
游走在故城街区,大老远就被一声道情唱腔吸引,转身走进皮影馆内,只见艺人们十指翻飞,幕布上的皮影人物瞬间鲜活灵动,伴着独特的唱腔与鼓点,光影中演绎着传奇故事。“以前总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这次近距离观看皮影戏,被那些精美的皮影和精彩的表演彻底征服了!”来自重庆的张小姐举着手机,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一旁的“非遗”展示区里,色彩艳丽的香包、细腻生动的刺绣,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将这份指尖上的艺术小心珍藏。
宋塔上下两侧,传统戏剧演出和明星演唱会舞台各自璀璨,将沉睡千年的古塔点亮,让其在古典与现代交融中再现神秘色彩。
戏未开场,人已满座。大戏楼前,秦腔名家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头戴精致的头饰,扮相俊美,神情专注,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和悠扬的板胡声,演绎《三滴血》《锁麟囊》《窦娥冤》等秦腔经典名段,将“大秦之腔”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上唱腔嘹亮,台下掌声不断。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朝气蓬勃的青年,从专业戏迷到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游客,他们或与名家共同吼唱,或高举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录像,完全沉浸在声韵艺术世界中,直呼“过瘾”。
夜晚的故城停车场,群星聚集,聚光灯闪耀,于文华、陈少华等十余位乐坛明星以歌为媒、以声传情,余韵悠长的歌声在环州故城上空萦绕,观众手中挥舞的荧光棒汇成璀璨星河。“很多都是经典歌曲,瞬间将记忆拉回孩童时代。”从西安专程赶来看演唱会的刘文一边跟唱,一边激动地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陇剧表演、吴桥杂技、泥塑、插花、香包等传统技艺的亮相和传承,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打卡。“环州故城每次节会都会上新节目,总是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游客耿万里沉迷于香包刺绣工艺和皮影雕刻技术,“这些传统‘非遗’技艺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沉淀、创新,焕发出新的光彩,不由让人感叹国人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农特产品“销路广” 线上线下齐发力
环景环乡思环味,好山好水出好品。撸一串环县羊肉,口齿留香;呷一杯养生地椒茶,神清气爽;品一个合道山地苹果,入口清甜;尝一碗曲子猪血烩豆腐,有滋有味;喝一碗天池跑山鸡汤,暖心暖胃……
这个“五一”小长假,环县农特产品迎来高光时刻。一连多日在环县环州故城举行的农文旅融合百千万工程乡镇特色展销会现场热气腾腾。从田间到舌尖,从农耕到文化,从田野到展台,从线下到云端,这场“舌尖”盛会,多维度展现了环县农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也为农文旅融合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师傅,给我来2份韭菜饼子!”“我要2碗燕面揉揉,多放辣椒和蒜!”在芦家湾乡展位前,刚出锅的韭菜饼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劲道的燕面揉揉等特色美食整齐摆上展台,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来自四川的李女士品尝燕面揉揉后赞叹道:“太有特色了!口感爽滑筋道,调料调配得恰到好处,吃得太过瘾了”据芦家湾水岸生态农庄负责人刘登军介绍,自4月28日展销开始,摊位每日都挤满食客,日均销售额约3000元,整个“五一”假期累计收入超2万元,成绩十分亮眼。
“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在天池乡的农特产品展位前,副乡长侯天云站在镜头前,精神饱满地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着家乡的农特产品林下鸡蛋和土鸡肉。
此外,毛井的大件羊肉、合道的山地苹果、山城的红花荞麦面、罗山川的手编笤帚、曲子的猪血烩豆腐、木钵的大棚香瓜、洪德的庄子峁美食……20个乡镇展区,每个都有响当当的农业品牌,这些极具特色的农产品强势出圈,成为游客备受青睐的“舌尖味道”。
隐匿于环县洪德镇耿塬畔村深山腹地的庄子峁迎来八方游客,或沉浸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或大快朵颐地道农家美食,或在网红景点打卡留念,处处洋溢着热闹氛围。据负责人杨清艳介绍,“假期首日,15家民宿、3家农家乐全部订满。假期期间累计接待游客2.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万元。”
在环州故城,美食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
沿着美食长街漫步,“非遗”小吃的香气令人垂涎。荞面饸饹爽滑劲道、一口入魂;大件羊肉秘方调制、回味无穷;烤羊肉串嗞嗞冒油,香飘四溢;清炖羊汤汤色乳白、暖心暖胃;八珠黄酒酒香醇厚、沁人心脾……“这些小吃看着普通,吃起来却各有千秋,我一路走一路吃,肚子都快装不下了!”来自成都的陈女士捧着小吃,笑得眉眼弯弯。
“从环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文化从‘点缀’变为‘基因’,产业从‘单一’走向‘多元融合’,参与者从‘政府主导’转为‘多元共享’。”环县文体广电与旅游局副局长谷昊晟表示,尽管面临商业化与文化本真性平衡等挑战,但环县“以文化人、以旅富民”的探索成效逐渐明朗。环县的实践表明,当文化扎根乡土、创新激活业态、共建凝聚合力,农文旅融合定能成为乡村共富的强劲引擎。
作者:乔洁 郭海霞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