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宁洱:铁牛跃青山,农机绘新篇

2025-05-07 17:09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思宇 作者:张英 马致远

清晨的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山区,薄雾如纱,萦绕在茶马古道的青石阶上。在宁洱镇般海村的田间,一台台现代化农机正在奏响春耕交响曲:仿地形培土机在陡坡上灵活作业,智能覆膜机在田间铺展银色画卷,自走式打塘移栽机精准种下株株新苗......这些“钢铁侠”正改变着山区农业的面貌。

图为机械化助力春耕备耕。张英 摄

金锄破土——山地“变形记”

“小李,这墒垄够标准吧?”

梅子镇梅子烟站技术员李东波小跑着过来,掏出卷尺一边测量一边说:“老郭叔,垄高32cm,达标!”

“这家伙上山下地,比山羊还灵活!”建设村的郭春武轻抚着他的“老伙计”,脸上洋溢着笑容感叹。

图为“山地铁牛”显身手。鲁永丽 摄

记忆如茶汤般翻涌。二十年前的同片山坡上,郭春武和父亲佝偻着腰,一锄一锄地刨土。郭春武还记得父亲腰间的汗巾能拧出水来,自己的手掌磨出了血泡,三亩地就要刨上整周。如今,改良后的培土机高唱欢歌,虽机身仅1.2米宽,却能轻松应对25度的坡地,日耕10亩不在话下。

银膜舞壑——标准化“协奏曲”

同心镇石膏井村的田地里,昔日的农田已披上银黑相间的“新装”。最新款的2M-1型覆膜机正在作业,机身两侧的膜卷缓缓转动,地膜如缎带般自动铺展,压边轮紧随其后轧出笔直的边界线。村民郭强蹲在地头,粗糙的手指轻轻掀起膜角,露出下面湿润的土壤:“这机器两小时能干完四个壮劳力一天的活!”

图为烟草技术员指导覆膜机操作。杨帅 摄

阳光透过薄膜,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同心烟站站长周国云顺着烟地查看了一番:“膜面紧绷无褶皱,无破损穿孔......”他掏出笔记本边记录数据边说,“这台覆膜机膜边直线度误差不超过2厘米,覆膜合格率达95%以上。”彼时几位村民正围在机器旁,认真学习操作技巧。

绿苗点翠——智慧“播种者”

勐先镇宣德村传来有节奏的“哒哒”声。一台四轮乘坐自走式烟苗打塘移栽机正在作业。鸭嘴式栽植器精准下落,打塘、移栽一气呵成,每1.7秒便有一株烟苗扎根红土。“比我家媳妇插秧还利索!”村民杨正民坐在机器上,乐呵呵地说道。移栽过的烟苗整齐排列,叶尖的露珠映着朝阳,恍若撒了一地碎钻。

图为自走式烟苗打塘移栽机正在田间作业。张英 摄

2025年,宁洱县相关烟草公司借助“香叶智农”平台,让8.1万元专业化移栽补贴化作1350亩示范田的绿意。“株距50厘米,100%符合标准。”勐先烟站副站长耿成茂认真测量着。江苏相关公司原料供应部普洱片区负责人在调研时赞叹道:“这些机械化作业的烟田,墒垄整齐度、移栽精准度100%符合基地定制化生产标准要求,对保障烟叶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图为村民围观烤烟移栽“新帮手”。张英 摄

在宁洱群山中,钢铁与智慧正谱写新篇:培土机征服陡坡、覆膜机舒展地膜、移栽机根植红土地,钢铁侠们用坚硬的触角叩响农业变革的节拍。“刀耕火种”已成《普洱府志》里的记忆,唯有村口锈蚀的木犁,仍在诉说往昔农耕。

近年来,宁洱县相关烟草公司积极构建“企业+合作社+厂家+农户”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打出政策组合拳——设立专项购置补贴破解“买不起”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定制适应坡地的专属机型,搭建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农机使用效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实现了农机装备从无到有的突破,更推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夕阳西下,郭春武的手指在微信“香叶智农”小程序上小心滑动,“以前愁机器买不起,现在手指点一点,‘铁牛’送上门。”他笑着说。小程序界面上,各种专业化服务都可以提前预约。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无人机植保飞防技术应用。”宁洱县相关烟草公司主要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化手段覆盖从烟苗移栽到大田管理的全流程。”

从“躬耕陇亩”到“铁牛驰野”,宁洱县用山乡巨变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答卷。当机械的轰鸣唤醒沉睡的农田,这片曾因贫瘠而沉寂的土地,正在农业革命的春风中绽放出振兴的生机。

作者:张英 马致远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