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一”假期,国潮文化深度渗透旅游市场。携程公布的数据显示,非遗主题游搜索量暴涨,相关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32%,其中“非遗+研学”产品在亲子游市场占比显著上升。此外,古镇景区也借力国潮“逆袭”。同时,“五一”期间,古镇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近三成。走进乡村体验民俗文化等特色活动持续受到消费者青睐,乡村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近两成。本报记者分赴河北、浙江、辽宁等地,实地探访“五一”假期的农文旅融合胜景。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新业态,推进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活化非遗民俗、古堡古村落、民宿旅居资源,推进“产业+旅游”项目,不断打造京西文旅新名片。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蔚县共接待游客50.4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72.07%。通过京蔚高速来蔚县的车流量突破1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3%,游客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72%。
图为蔚县博物馆志愿者带领研学成员体验陶艺。 受访者供图
文旅兴带动研学热
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休闲游成为县域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选择。县域的特色文化也随着休闲游的火爆被深度挖掘,进一步赋能县域发展。
2024年底京蔚高速开通,蔚县博物馆走入了北京游客的视野。
“五一”假期期间,蔚县迎来了一批充满求知欲的小游客。他们在当地博物馆开展的一系列研学活动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度过了一个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
据介绍,蔚县博物馆是河北省面积最大、文物最丰富的县级博物馆,拥有古动物化石、陶器、瓷器、书画、金属器、石刻、织绣等各类藏品1.1万余件。
在蔚县博物馆的陶艺课上,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将陶泥塑造成各种形状,感受泥土在指尖流转,体验传统陶艺的独特魅力。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和跃跃欲试的小手,展现出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浓厚兴趣。
此外,博物馆内的考古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们在蔚县博物馆文博研究员、资深顾问李新威的带领下,化身“考古小专家”,手持考古工具,小心翼翼地模拟考古挖掘“文物”。
这样的研学课程伴随着县域乡村游的火热而备受城里家长的欢迎。从城市到县域,家长们不仅能够带着孩子领略县域和乡村的风光,更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接受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
“我们这个研学课程很受欢迎,每次上课时间3小时,其中参观蔚县博物馆时间40分钟;学生到研学课堂上考古挖掘专题课时间10分钟;学生到考古探方挖掘时间1小时;学生到研学课堂上文物修复专题课时间10分钟;学生动手修复时间1小时。这些实践课程干货满满,可以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满载收获。”李新威说。
与此同时,在博物馆内的剪纸侯剪纸体验馆,蔚县剪纸课也成为了游客感受民间艺术魅力的课堂。据了解,蔚县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刀刻技艺和艳丽的色彩闻名于世。
记者从蔚县博物馆了解到,5月1日至5日,蔚县博物馆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
古镇游促进“非遗”火
古堡古村落是蔚县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蔚县境内至今保留着以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等为代表的古建筑800余处。如何把古资源盘活,发展成适应当下的乡村新业态?
在蔚县县长付中权看来,只有探索以古堡古村落为主导的乡村旅居新业态,推动打造文化时空隧道、旅居体验线路和文创产品基地,才能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带来人气,更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于是,蔚县连续投入5.1亿元对古堡古村落内的传统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修缮。通过一体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经营,蔚县将古堡古村落打造成农耕文化的展示基地,让游客在这里能够置身其中,感受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络绎不绝的游客、各种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五一”假期期间,暖泉古镇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位于暖泉镇西堡村的暖泉古镇始建于元朝,因镇内原有一年四季水温如一的泉水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北方民俗胜景第一镇。被称为“天下奇绝”的打树花,就起源于暖泉镇,传承至今已有五百余年,是这里众多古老文化遗存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种民间社火活动。同时,剪纸、青砂器、黑陶等一批非遗手工艺企业也入驻古镇,让本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让游客能够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十二生肖、哪吒、悟空……众多形象的剪纸栩栩如生。记者随机走进古镇内的一家剪纸体验馆,被屋内各种剪纸技艺所震撼。各种剪纸售价从5元到十几元、几十元不等。这些都是由剪纸师傅一点点人工制作而成。
店铺的老板、今年57岁的曹建斌就是古镇内的“土著”居民,从事剪纸技艺几十年了。曹建斌告诉记者,蔚县剪纸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剪”而是“刻”,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
“从设计底样、撒粉子,再到挂晾、刻制等诸多技艺,最终才能‘刻’出一幅色彩缤纷、活色生香的蔚县剪纸,也就是你们看到的目前呈现出的样子。”曹建斌说。
中共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建章表示,蔚县作为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28个剪纸专业村,从事剪纸相关产业的居民达五千余人。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李杰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