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半干旱区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为核心,集成优良玉米品种、增密精量播种、化控防倒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有效破解了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生产季节性干旱、土壤瘠薄、水肥利用率低、稳产性差、增产缓慢等问题,是半干旱区玉米单产提升的一项先进技术模式。
该技术模式适用于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的我国东北、西北半干旱地区。根据地力与施肥水平,目标产量可达到12000~15000千克/公顷。经5年百亩至万亩大田示范,平均增产3000千克/公顷。
二、整地播种与管道铺设
(一)精细整地
1.机收粉碎秸秆
采用玉米收获机收获的同时粉碎秸秆,再用秸秆还田机进一步粉碎,粉碎长度≤15厘米,均匀覆盖于地表。
2.加快秸秆腐熟
为促进秸秆腐解,在经过二次粉碎的秸秆上,施入干秸秆重量0.5%~1%的尿素(100~150千克/公顷);有条件的,喷施秸秆腐熟剂,施用量按照产品说明书。
3.秸秆翻埋
采用栅栏式液压翻转犁(配套拖拉机>140马力)进行深翻作业,翻耕深度25~35厘米,将秸秆翻埋至20厘米土层以下。
4.碎土重镇压
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采用动力驱动耙或旋耕机进行碎土、重镇压作业,防止失墒和风蚀。
秸秆翻埋
碎土重镇压
(二)适期播种
选择经审定的耐密、抗倒伏、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品种。当5-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8~10℃时播种。
适期播种
(三)管道铺设
根据水源位置和地块形状设计田间管道,铺设干管长度≤500米、支管长度70~90米、支管间距100~120米、滴灌管(带)长度50~60米。采用浅埋滴灌生产方式,宽窄行大垄双行平播,一次性完成施底肥、播种、铺管、覆土作业,将滴灌带铺在窄行内,滴灌带上覆土2~4厘米。
(四)科学增密
低肥力地块种植密度7.0万~7.5万株/公顷,高肥力地块种植7.5万株~9.0万株/公顷。
三、水肥管理
(一)滴水出苗
播种后及时滴出苗水,滴灌量为150~250吨/公顷,保证玉米出全苗。
(二)水肥管理
依据玉米需水、需肥规律,在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将水分和养分精确输送到玉米根部,实现“水肥同步、少餐多次”。
1.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遵循自然降雨为主、补水灌溉为辅。自然降雨与滴灌补水相结合,灌水次数与灌水量依据玉米需水规律、土壤墒情及降雨情况确定。实行总量控制、分期调控,保证灌溉定额与玉米生育期内降雨量总和达到500毫米以上。
2.养分管理
养分管理采用基施与滴施相结合,有机肥及非水溶性肥料基施,水溶性肥料分次随水滴施。磷、钾肥以基施为主、滴施为辅,氮肥以滴施为主、基施为辅。实行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氮(N)220~240千克/公顷、磷(P₂O₅)70~90千克/公顷、钾(K₂O)80~100千克/公顷,追肥随水滴施3次。
(三)灌溉施肥制度
在实际生产中,滴灌施肥受肥料种类、地力水平、目标产量等因素影响,需要因地制宜。下表为滴灌水肥一体化配施方案。
滴灌设备
四、化学调控
对于种植密度超过75000株/公顷的农田,在6月末7月初,8~9叶展开期,喷施“吨田宝”“玉黄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增加秸秆强度,控制植株高度,预防玉米密植栽培引起的倒伏。
五、其他配套措施
(一)病虫草害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草的危害,保证玉米生产安全。
绿色防控
(二)机械收获
在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含水量<28%时进行收获,最佳籽粒含水量以20%~25%为宜。田间损失率<2%,苞叶剥净率>85%,籽粒破碎率<1.5%。
机械收获
六、应用案例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赞字乡山成玉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应用半干旱区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增产效果显著。2022年合作社比分散经营的农户增产164千克/亩、增收23.8%;2023年10月19日,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现场测产,水肥一体化高产竞赛样板田亩产达到1000.45千克。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刘方明、王立春、孙云云、高玉山、窦金刚、侯中华、姜业成、刘慧涛,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吕岩、尤迪、刘健,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史宏伟、胡博,乾安县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刘刚、关长彤、王西邻,乾安县赞字乡山成玉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金英敏、金鑫)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