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春播迎来高峰,夏粮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各地多措并举做好病虫害防治、抗旱浇灌等后期田管,今年粮食稳产增产基础牢固。
地处皖北的濉溪县是安徽有名的小麦种植大县,205万亩小麦托举着今年粮食丰收的希望。当前,小麦进入灌浆期,濉溪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殷修刚成了近段时间的大忙人,向农户传授小麦病虫害防控技巧是主要任务之一。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红麦头等,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具有暴发性强、隐蔽性大、易防难治的特点。”殷修刚介绍,预计今年重大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高,“一喷三防”工作马虎不得。
多措并举重防控,“虫口夺粮”保丰收。安徽省植保总站负责人介绍,今年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植保机构完善防控机制,推广绿色模式,努力实现小麦赤霉病防治全覆盖,确保小麦产量、品质稳中有升。
“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安徽省小麦‘一喷三防’资金1.9亿元,省财政安排2亿元农作物重点病虫害防控资金。”该负责人表示,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整县、整乡、整村、整建制统防统治,确保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以上。
目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河南8500万亩小麦已陆续进入灌浆期,抗旱浇灌对粒重和产量形成至关重要。
河南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4月份以来,全省麦田累计浇灌1.029亿亩次,其中4月19日以来浇灌3865万亩次,具备条件麦田基本浇灌一遍,部分地方开展二次、三次浇灌。
中央气象台预计,12日至17日,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陕西关中等地无有效降水,日最高气温将在32℃以上,其中16日至17日将超过35℃,局地可达37℃以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等地冬小麦干热风风险高。
“‘干热风’天气影响冬小麦灌浆,尤其部分麦区叠加缺墒影响,可能导致小麦早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韩丽娟建议,根据天气预报,各地优化叶面肥、生长调节剂配方,实施“一喷三防”作业,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与抗蒸腾作用;对土壤墒情较差、有微喷灌设备的地块,可在干热风来临前适量喷水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冠层温度,减轻干热风影响。
“针对后期可能出现的‘干热风’天气,农业农村厅已印发通知,持续发挥18个小麦专家指导组的作用,指导各地通过适时浇好灌浆水、喷施叶面肥等措施,科学防范应对,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小麦粒重。”该负责人说。
从全国层面看,今年3月以来全国平均降雨量偏少11%,北方地区面平均降雨量偏少近三成,西南及北方小麦主产区抗旱保供水工作对夏粮产量意义重大。
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3.76亿元,支持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广西、陕西等6省(自治区)做好抗旱救灾等相关工作,重点用于对相关地区开展喷肥保苗、浇水补墒、农作物改种补种等农业生产抗旱防灾救灾措施给予适当补助,助力减轻灾害影响,为促进全年粮食丰产提供有力支撑。
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消息,为应对沿黄灌区出现的不同程度旱情,已多次调整刘家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库下泄流量。4月以来,黄河干流合计引水流量由800立方米每秒左右增加至1600多立方米每秒。
“下一步,将按照不误农时、高效供水的原则,做好辖区内引黄灌区供水监督指导工作,用好每一立方米宝贵的黄河水资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表示。
作者:李栋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