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法护“苗”,水稻播得“早”长得“稳” 安徽省合肥市解锁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新密码

2025-05-12 17:3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暴佳然 作者:杨丹丹 徐飞扬 饶东平

农忙时节,在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的稻田里,早稻栽插正在全面展开,给万亩良田披上“新绿”。其中有一块田里的早稻已进入了分蘖期,生长势头旺盛,与其他常规移栽的秧苗生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块田是我们4月2日用覆膜机插秧技术进行栽秧的,在栽秧的同时,给田块铺上全生物降解地膜,首次在早稻种植上使用该技术,没想到移栽时间不仅能提前15天左右,而且长势还这么好!”种粮大户余小俊兴奋地向记者分享着运用水稻覆膜机插秧技术后的新变化。

带来这一新变化的是源自于合肥市始终围绕促进粮食生产的大面积单产提升,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组合配套集成应用为重点,持续加力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的应用融通,深化农机+农艺双向优化,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配套,大力推进粮食生产的耕作模式创新,大面积推广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等“四新”叠加集成的增产增效技术,不断提升粮食产能。水稻覆膜机插秧就是合肥市诸多“四新”技术集成项目之一,也是该市今年重点推广的水稻种植技术之一,其采用“机插秧+全生物降解地膜”一体化作业方式,实现地膜和秧苗“连体”下地,水稻成熟时,全生物降解膜基本降解,无残留污染。“生物降解地膜核心示范区建设和推广应用”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机插秧覆膜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合肥市建立14个示范点开展试验示范,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专家对试验示范成果给予了“示范点多、稻作类型多、成果多”的评价。

一块生物降解的地“膜”,会给水稻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模式带来怎样的“功力”呢?

“膜”法一:“省”农时,“优”农事,促进高效耕作

好的技术集成,关键在推广应用,还要农民认可。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着力建立健全农技专家团队+试验示范户+大面积应用的推广机制,让“四新”集成技术方案“落地”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化成果。庐江县郭河镇种粮大户丁玉华去年使用了覆膜机插秧技术,他发现早稻和再生稻的生育期相比不覆膜田块至少缩短5-7天。这一试验示范,让他十分意外。“今年,我提前7天就使用了覆膜机插秧技术栽插了100亩早稻。现在已经14天,早稻都已经返青,长势良好。”4月28日,丁玉华在田间查看早稻长势时向记者介绍。

“应用这项技术,早稻栽插期提前,可以让农户在农机调度、劳动力分配和育秧上抢出更多时间,为后续晚稻种植腾出时间窗口,实现‘一季抢早、全年主动’的良性循环。”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刘利平说。“今年在合肥市早稻上的试验示范,为全省再生稻推广至沿淮区域,提供了有益探索。”

“膜”法二:“稳”生长,“增”产量,促进产能提升

为了将水稻覆膜机插秧先进技术真正与农民实际生产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小批量“试验田”到大面积“实产田”,合肥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针对性的“深施缓释肥、控制灌溉、保持膜下土壤湿润、全程免施除草剂”等田管技术,指导农户运用,同时把示范户培育成带动周边农户覆地“膜”生产的“田秀才”。庐江县同大镇种粮大户潘英友去年在市农技人员指导下,第一次使用该项技术就尝到了增产的甜头,“去年我种植了200亩,地膜覆盖后只要保持田块湿润,其他田管与一般田块没有区别,要求很简单。与不覆膜田块对比,稻秆更壮实,倒伏少了,每丛穗数多了3株左右。经测产,覆膜水稻平均增产10%以上。”潘英友说,“今年有了经验,我准备再栽种600亩,相信会增产更多。”庐江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吴晨阳告诉记者,地膜保温保墒的特性促进根系发育,茎秆基部节间增粗,抗倒伏能力提升,为增产奠定了基础。

“膜”法三:“控”杂草,“减”施药,促进生态种植

在常规耕作的稻田里,杂草的人工和药物防除,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影响产量和品质。水稻覆膜机插秧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模式下的“草”难除、“药”多施等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难题。“十几年前,我们这里开始种直播稻,田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杂草,与水稻习性、生长非常相似,我们当地人称之为‘野稻’,非常难防,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肥西县高店镇种粮大户王世青过去几年一直为稻田里的“野稻”苦恼。去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采用覆膜插秧种植方式种植了50亩水稻。“水稻分蘖到封行期,覆膜区域没有了‘野稻’这个烦心事,今年我将扩大种植到500亩。”王世青高兴地说道。

“稻田杂草抗药性强,除草剂用量占农药总量的40%。应用覆膜技术后,杂草被物理隔绝,农药用量随之锐减,膜‘法’‘打败’了杂草,降低了用药,生态压力显著降低,水稻的生长品质也大为提高。”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站长戚传勇向记者介绍。试验数据显示,全生物降解地膜通过阻断光照抑制杂草生长,示范区实现除草剂“零使用”,农药总用量下降超60%,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也为粮食生态种植以及提升水稻加工产品的生态附加值创造了增值空间。

据悉,今年合肥市投入500万元资金,加强“四新”技术集成推广,仅水稻覆膜机插秧的“四新”技术集成示范区面积将达到2万亩,是全国首个突破万亩的示范应用市。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云华评价:“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兼顾减污降碳与稳粮增收,是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合肥的实践为长江中下游稻区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作者:徐飞扬 饶东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