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草除得好,小麦密度也够,看这长势,亩产1200斤应该没问题!”4月底,看着丰收在望的麦田,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种植大户魏强告诉记者,他对这季小麦的产量很有信心。
近年来,多花黑麦草等恶性杂草日渐成为影响当地小麦生产的一大威胁,也因为难防除,让魏强一度不得不雇人手工拔除,费工费力不说,生产成本提高直接影响了种粮收益。从去年起,在他的200亩小麦田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撑的麦田恶性杂草可持续防控技术的相关试验和技术示范,为解决这一种植痛点探索出了高效的解决方案。
4月27日,“麦田恶性杂草暴发成灾机制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讨会”在驻马店市召开。来自全国农技中心、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的院士、专家,一同走进示范田观摩防治效果,探讨麦田恶性杂草治理良策。
危害大难防除 多花黑麦草成小麦种植痛点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安全直接关乎中国饭碗。而近年来,看着不起眼的杂草,却成为对麦田最具威胁的有害生物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丰产丰收。
“受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变化、频繁调种、机械跨区作业、除草剂长期单一使用等因素影响,我国麦田杂草呈现种群演替加快、草相复杂、恶性杂草发生密度逐年增加、杂草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等特点,对我国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全国农技中心药械处副处长张帅在会上介绍说,节节麦、雀麦、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多花黑麦草从地头走向田间,成为河南、陕西、山东等省危害麦田的主要种群。2025年2月,农业农村部将“加强多花黑麦草等恶性杂草综合防控”直接写入“农业农村部实施奋战120天抓春管提单产夺夏收粮油丰收行动”中。
“这个草太难治了!”提到多花黑麦草,魏强和几位农户告诉记者,原本是作为优良畜牧饲草和草坪品种被引进我国的多花黑麦草,根系比小麦发达,分蘖可以达到近百株,跟小麦争水争肥争光,后期还会造成小麦倒伏,今年留下一株,明年会长出一片,而且可选用的药剂不多,让种植户很是头疼。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吴仁海分析说,较常见杂草,多花黑麦草具有更强的危害性,该杂草适应能力强,分蘖多,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密度高、植株高大,对小麦全生育期均会构成严重影响,通常可造成小麦减产30%-40%,严重地块小麦减产达70%-90%。并且多花黑麦草抗药性产生极快,目前在13个国家已经发现了一共68种多花黑麦草抗性,已成为全球抗药性最为严重的杂草之一。在我国,2008-2022年15年间,多花黑麦草危害面积扩大数千倍,预计2030前后全国麦田多花黑麦草发生面积将超过5000万亩,是尤为需要警惕的一类杂草。
遏制杂草危害 探索高效防控新药剂
自2008年以来,多花黑麦草在河南驻马店、南阳、新乡等多地发生危害,2022年调查统计,河南省发生面积467.9万亩,严重发生田190万亩。面对日益严峻的防控形势,一场恶性杂草阻击战也由此展开。
河南省植保站高级农艺师闵红介绍说,河南高度重视多花黑麦草的防治,2022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00万元用于190万亩多花黑麦草统防统治,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化学防除”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河南省植保站在12个常年较重发生县开展新型除草剂试验,筛选出土壤喷雾除草剂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等,并集成了“一封一补”化学防除技术模式,利用多种渠道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使多花黑麦草扩散蔓延、暴发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重度发生面积显著减少。
多花黑麦草防控难度大、扩散蔓延快,但可选择的对路除草药剂相对匮乏让防治工作依然面临压力,新型高效除草剂的研发和推广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观摩会当天,200亩实验田中探索应用的新型除草剂“欢玛”,显现出了优异的防控效果,为高效防控多花黑麦草提供了药剂新选择。驿城区农技推广植保站站长曹然告诉记者,这几年,农技推广部门引导农户将防治关口前移,在小麦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封闭,压低了杂草基数,连续三年有效防控住了多花黑麦草为害。这块小麦试验田用该新型药剂进行土壤喷雾,防效达到98%以上。而且比苗后茎叶处理安全性高,还能大大降低农户的成本。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除草剂技术开发经理郑伟介绍,从2015年开始,拜耳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多地探索相关方案,试验结果表明,研发成功的新型除草剂杀草谱广,施用方便,土壤处理对雀麦和多花黑麦草混发田块防治效果显著,同时稳定防治猪殃殃等常见阔叶杂草。更重要的是,它能明显降低节节麦出苗率,抑制其生长,减轻甲基二磺隆茎叶喷雾防治节节麦的压力及抗性风险。
综合治理是良策 延缓抗药性尤为关键
麦田抗性杂草治理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也直接关乎粮食增产、农药减量和农民省工,打赢这场战役不能仅仅依赖除草剂,在研讨交流杂草防治策略时,多位专家都提到了综合防治的重要性。
“杂草防治始终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以封闭处理为主、以茎叶处理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张帅在会上指出,农民习惯于春后“见草打药”,依赖后期茎叶处理,忽略了前期封闭除草。应该倡导“冬前除草”防治技术,充分发挥杂草封闭处理技术优势和控草优势,适时开展封闭处理,减少后期茎叶处理压力,实现杂草治早治小效果好。
闵红介绍说,从防控成效看,“农业措施+一封一补”相较于单纯的化学处理带来的防治效果平均提高25%,增产8.2%,并且除草剂使用量平均减少55%,防治效果也得到小麦种植户的高度认可。
吴仁海介绍说,当前研究通过“旋耕诱发、适期晚播、一封一补”进行防治,在小麦播后苗前,喷施多靶标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可显著提升防效、节省用药,从而实现多花黑麦草的可持续防控。他还提到,适时晚播1-2周,不会对小麦产量有影响,但出苗温度降低可以减慢多花黑麦草的生长速度,有利于提高对多花黑麦草的防效,很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会上,多位专家都强调了延缓抗药性的重要性,新药研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很多农药使用5-10年就会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如澳大利亚2011年上市砜吡草唑,用于防治黑麦草,由于作用机理单一并连续使用,2017年出现了抗性案例并逐步发展。因此,避免或延缓除草剂抗药性,尽可能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是实现杂草可持续防控的关键。
对此,专家建议,要开展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轮换使用,确保任一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对杂草的选择压达到最小化,延缓杂草群体抗药性发展。同时,对于田间未除尽的多花黑麦草,要动员老百姓手动拔除,有效减轻来年杂草危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腾飞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