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重庆北碚中华村,草木葱茏间涌动着文化赋能乡村的热潮,艺术与乡土的对话在缙云山下激荡。5月12日,全国首次“文艺赋美乡村”交流活动在此举行。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北碚区人民政府等承办,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地方实践代表及乡土文化能人齐聚一堂,以“理论碰撞+实践分享”模式,解码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专家论道:从政策设计到艺术方法论的多维探索
“文艺赋美乡村,需构建‘政府引导、艺术介入、村民参与’的协同机制,解决‘人才从哪里来’‘如何下乡去’‘如何激活农民创造性’三个问题。”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在主题分享中直击乡村振兴的核心痛点,提出破解人才、资源、创造力三大瓶颈,关键在于激活多元主体活力。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以该院在西南地区的500余项乡建项目为例,强调艺术乡建需“双向驱动”:“既要有政策引导的‘自上而下’驱动力,也要激发村民‘自下而上’的创造力。”他建议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高校定向培养、社会力量联动等机制,让文艺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其团队在北碚打造的柳荫艺术村、东升村等“网红村”,已成为艺术乡建的重庆范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分享了“大地艺术+文旅IP”的实践路径。他以甘肃瓜州《大地之子》雕塑、北京南山村“艺术季”为例,提出“共创共建共享”理念:“艺术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政府、高校、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叙事。”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则聚焦乡村现实困境:“当人口外流、资源闲置成为普遍问题,文艺赋能需以‘大文化’思维破局。”他建议活用村歌、非遗等本土资源,形成“轻骑兵”,推动艺术家与村民“深参与”共创,并吸纳新农人、乡土能人等“新力量”加入振兴方阵,他强调降低参与门槛,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创作者”。
中央美术学院胡泉纯教授特别强调在地性:“乡村不是艺术的‘画布’,而是创作的‘源头’。他以贵州、湖南等地的公共艺术项目为例,提出唯有尊重千村千面的特质,文艺才能成为乡村的‘精神根系’,而非装饰性‘景观’。”
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该省首批文化特派员顾兴国分享了浙江“文化特派员+农业文化遗产”模式。他在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的实践中,依托蚕桑文化开发农文旅融合项目,通过研学课程设计和区域结对合作,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20%。这种“文化特派员驻点指导+本土资源转化”的模式,为重庆等地带来浙江经验的跨区域启示。
重庆实践:乡土能人与艺术力量的共生样本
在重庆,文艺赋美乡村早已从理论走向生动实践,现场两位北碚乡土能人的分享,成为最鲜活的注脚。
北碚乡土文化能人李国铖以全国甲级民宿、缙云山下的民宿样本“既白民宿”为切口,讲述了艺术与乡村的融合之道。作为乡村休闲项目设计者,他深度参与民宿从设计到运营的全链条,通过“艺术化改造+在地文化植入”,让老旧农房变身网红打卡地。“政策扶持是土壤,人才培育是养分。”他建议,政府可通过专项政策规范民宿发展,高校开设“乡村运营”定向课程,同时推动民宿与农业、文旅产业联动,形成“住宿+体验+消费”的生态闭环。
被称为“蜡梅仙子”的邓纪会,是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作为花农之女,她创办花木创意工坊,开发蜡梅香薰、插花艺术课程,发起“静观杯”传统插花大赛,吸引全国200余支队伍参赛,将家乡蜡梅从单一种植业升级为“文化+产业”复合体。“创业何必去远方?”她的感慨背后,是带动300余人就业、让静观蜡梅附加值提升3倍的实践成果。如今,她的蜡梅基地不仅是鲜花产地,更成为非遗体验、乡村旅游的打卡点、“中国花木之乡”的文旅地标,“素心蜡梅”更是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在重庆,文艺赋美乡村并非单点突破,已形成“高校智力支撑+本土力量激活”的独特路径,依托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等高校资源,全市落地数千个艺术乡建项目,呈现出全域案例的集群效应。
北碚区依托百年乡建文脉,在缙云山片区、静观镇、柳荫镇等地打造生态、艺术、经济共融的和美乡村。例如,柳荫镇东升村通过“村社艺术·柳荫计划”,将废弃粮仓改造成精神艺库,吸引游客年均超5万人次,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素心村则以蜡梅文化为核心,通过“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展演、乡村文化大集等活动,激活了乡村旅游的“一池春水”。
大足区雍溪镇以“川剧古镇”为定位,打造川剧主题民宿、非遗剧场,连续举办两届川剧文化艺术节,吸引超10万人次游客,带动3500人返乡就业。古戏楼变身川剧陈列馆,年均接待研学团队50余批次,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典范。
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通过“莲花穴艺术活化项目”,将废弃院落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乡建艺术博物馆,引入七彩稻田、乡村剧场等业态,年游客量达8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从不足10万元跃升至300万元,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重庆的实践折射出文艺赋美乡村路径的共性:以高校智力为支撑,以乡土能人为纽带,让艺术不仅“美了乡村”,更“富了村民”。正如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所言:“文艺赋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要让资源聚在乡村、活动办在乡村、收益留在乡村。”
未来图景:从“文艺赋能”到“文明互构”
交流活动中,重庆发布的20个“文化艺术点亮乡村”最佳实践成果引发关注。从大足雍溪镇“川剧古镇”的戏曲活化,到渝北杨家槽传统村落“设计下乡+共同缔造”的空间再造,处处彰显着文艺与乡村的深度耦合。一幅“外在有颜值、内在有灵魂、发展有活力”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巴渝大地徐徐展开。
为推动文艺赋美乡村全域赋能,重庆正构建三大机制:政策保障上,设立艺术乡建专项基金,推广北碚与西南大学“院地共建”模式,打造全国乡村建设样板;人才培育上,启动“乡土文化能人培训班”,试点“文化特派员”制度,让专业力量下沉基层;品牌打造上,以村歌大赛、艺术季等活动为载体,持续放大“文艺赋美乡村”的品牌效应。
“文艺的价值,在于让乡村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活动现场主持人的总结掷地有声,当艺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当村民从文化成果的“旁观者”变为“共创者”,乡村振兴才有持久生命力。文艺赋美乡村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让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艺术思潮形成“文明互构”。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正在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文艺解法”。
编辑手记:
从浙江的文化特派员到重庆的乡土能人,从高校的艺术实验到村民的生活实践,这场交流活动展现了文艺赋美乡村的多元可能。当既白民宿里飘出村民自酿的果酒香,当邓纪会的蜡梅田成为非遗传承的课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与产业的融合,更是乡村文化自觉的觉醒。文艺的力量,正在让乡村从“被定义”走向“自表达”,这种转变背后,是对乡村主体性的尊重,更是对“人和美、村和美、乡和美”的终极追求。期待更多地方以文艺为桥,打通城乡文明对话的通道,让每一个村庄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振兴故事。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