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天蓝云白。5月13日下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城村的黄河滩上,成片高大的连栋大棚蔚为壮观。
“嚓、嚓、嚓……”大棚下,几名衣着鲜艳的疏果工,正紧贴碧绿的葡萄藤,左手轻捏葡萄串,右手紧握疏果剪,快速对小果、畸形果进行修剪,剪起果落,机械反复。不一会儿,原本稠密无序的葡萄串被修剪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容光焕发。
“我们来自云南红河州,是专业葡萄疏果工。每年春季,我们会从家乡一路向北,为全国各地的葡萄疏果,然后返回云南开始采摘葡萄。”疏果工团队负责人佟桂仙大姐热情地介绍道,葡萄疏果大有讲究,她们会根据葡萄串型剪成扇形或梅花形,让每串葡萄由100多粒减少到65粒左右,为后续葡萄生长留足空间。
佟桂仙团队正在疏果的葡萄园,是城村与吉瑞农业公司按照“龙头企业+农户”模式,联手打造的高效葡萄种植实验基地,占地110亩,试验种植葡萄新品种13个。
“90后”的杨美双是疏果工团队中最年轻的几个之一,她相貌俊俏,疏果更是一把好手。“正常情况下,我一天能剪1000多串,可以挣到七八百元。”
佟桂仙说,别看我们挣钱不少,其实挺不容易的,每天差不多六点上工,中午不休息,一直要剪到天抹黑。“遇到赶工期,或是中午天热休息了,我们要在晚上戴着头灯剪到九点多。”
“我们这个基地坚持标准化生产模式和绿色种植理念,追的是菜籽饼、蘑菇菌粉、发酵羊粪等有机肥,使用灭虫灯、粘虫板,人工除草代替农药,配有滴、喷结合的节水灌溉系统,葡萄成熟后直接销往国内一线城市。”吉瑞农业公司负责人王飞表示,这次邀请云南专业团队前来疏果,就是要让我们的葡萄品质更好,颜值更高。另外,也是想着让专业疏果团队与本地的葡萄种植户在疏果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葡萄种植管理水平。
为了加强葡萄管理,近年来当地持续引进葡萄栽培、修剪、疏果、施肥、防虫等新技术,通过举办葡萄节,组织培训班,建设直播带货基地,打造乡村旅游线路等方式,全面提升葡萄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让葡萄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果”。
作者:李东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杰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