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懂两爱”定向农科生,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025-05-16 20:5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袁雅茹 作者:童家飞 郭建忠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定向农科生作为“三农”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就业有岗、毕业有编”,近年来愈发成为许多高考高分考生的首要选择,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积蓄了一汪“源头活水”。因此,扎实培养好定向农科生这批“优质生源”,促进其持续朝向“一懂两爱”的目标要求努力奋进,不仅是解决当前乡村人才匮乏之困的迫切需要,更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聚、用好、留住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之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精心选培,有利于解决“干得好”的问题。各地为了选拔一批能够“干得好”的定向农科生,严格做好选拔培养工作。如浙江省将定向农科生选拔范围严格控制在高考分数在本科一段线以上的考生范围。同时,定向委培单位还为定向农科生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配置优质师资、优化课程设置,开展“进入真场景、分配真岗位、开展真实践”“三真”浸润式实践,将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与职后实际工作环境相融合,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培养。通过精心选培,有效提升定向农科生的综合素质和“三农”情怀,12年间共培养了1374位定向农科生奔赴“三农”一线岗位工作,成为助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建设水平以及治理水平的“生力军”。

其二,政策引导,有利于解决“下得去”的问题。让人才“下得去”是定向农科生政策的核心价值导向。定向农科生是通过高考统一招生,选拔一批有志于为基层农业农村事业服务的优秀学子,并以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形式,毕业后赴指定县乡镇农技相关机构工作的群体样态。为此,浙江省实行“先填志愿,后签协议”原则,按照考生户籍以县(市、区)位单位实施定向招生(招聘),这也意味着定向农科生毕业后能够在故乡立业安家。家乡熟悉的气候环境、地理交通、地方方言以及风土民俗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定向农科生扎根故土、服务“三农”的主观意愿与客观条件,能够有效缓解当前“三农”人才队伍中知识缺、流失快、老龄化等现象。

其三,制度规约,有利于解决“留得住”的问题。定向农科生制度实施激励与约束双重机制以保障其安心根植乡村、心系农民。一方面,定向农科生按照“带岗入学,就业有编”的培养方式,在校学习期间,其学费、住宿费均由省财政负担,有的省份还为其提供生活补助经费,有效提升该群体对于定向的“岗位”以及“农科生”的“称谓”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相关政策规定定向农科生毕业后必须深耕“三农”一线,并严格实施服务期限,按照考核制度实施聘期考核,考核不合格将被取消编制、解除合同。两方面制度设计有力规约定向农科生安下心、沉下身扎根乡村,服务“三农”事业发展。

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因此,深度赋能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大力推进“一懂两爱”定向农科生培养工作,需进一步构建“四类机制”:

构建能力素养全面化的定向农科生培育机制。应立足区域、地方乡村的产业结构、业态特征、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核心要素,政校企多方协同制定“宽阔基础、复合交叉、全面发展”的定向农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三农”发展前沿课程群,强化定向农科生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运营、乡村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同时,开设职业规划、沟通礼仪、公文写作、演讲口才、心理健康等职业发展特色课程群,提升定向农科生组织协调、文字表达、沟通交流、心理调适等实用能力素养,为定向农科生职业发展全面夯实能力根基与素质基底。

构建学实场景一体化的定向农科生实践机制。定向农科生培养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要把定向农科生置于乡村振兴的大场景中,使其既学会“自找苦吃”,又敢于“摸爬滚打”,在真岗锻炼与真境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与乡土情怀。为此,作为定向农科生委培单位的涉农高校应当强化与乡镇机关、乡村企业、农业大户等方面的交流与联动,实行学业实践“双导师制”全程协同培养,推动“认知实习帮助熟悉岗位性质、专技实习锻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实习体验真实岗位环境”三阶段融合,将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把课程融入千家万户,让乡镇干部谈乡村治理、让乡村企业家教乡村运营、让农业大户讲农业技术,促进定向农科生在真岗位实践与真场景浸润下练就真本领与真技术。

构建激励约束融合化的定向农科生奖惩机制。一方面,各涉农高校应当扩大各类评奖评优在定向农科生群体中的覆盖面,并设立定向农科生荣誉制度,针对学业优秀、德才兼备以及实践单位评价好的定向农科生授予其“定向生荣誉证书”,作为其品学兼优的证明。要探索建设“和美乡村”实体书院,为定向农科生群体提供学习培训、沟通交流、举办活动的一体化赋能空间,提升定向农科生的身份认同感、求学体验感以及群体归属感。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定向农科生学业预警与约谈制度,针对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成绩较差甚至是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由学校学院学科进行分级约谈,情况严重者严格按照学校规定予以惩戒,并及时通报用人单位。

构建培养联盟协同化的定向农科生联动机制。作为定向农科生委培单位的涉农高校应当共同发起、建设全国定向农科生培养联盟,并联合各地农业、教育、人力等政府职能部门,切实构建促进联盟单位的沟通交流的常态化与长效化机制。一方面,通过联盟的平台、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共享共建,促进联盟高校在定向农科生的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进行资源互享、模式互学、经验互鉴,共同推动国家、省域定向农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另一方面,联盟高校要从招生录取、教育改革、履约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并与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以期不断优化定向农科生的职前职后发展环境。

作者:童家飞 郭建忠(童家飞系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郭建忠系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